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9-21 15:20:04

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8篇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字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字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8篇

篇一: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6 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

 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 后”、“00 后”、甚至“10 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

 “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 7 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 7 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穿

 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2030~2035 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

  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

 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 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

  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 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

 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 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

  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

 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该文件在第 12 部分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提出了 6 方面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并把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路线图和“定盘星”。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文认为,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思路,同等优先地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4 号)提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此,要通过强化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氛围,以及切实有效的反垄断措施,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运转;

  也要注意科学处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积极促进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并将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场失灵领域(王一鸣,201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应注意这一点。

  为此,要通过强化竞...

篇二: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3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1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的“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强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抓好各项硬任务的落实,对做好今明两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2018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发展稳中有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局良好,乡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形势越是复杂,做好“三农”工作越具有特殊重要性。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才能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做好全局工作增添底气。确保顺利完成到 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是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庄严承诺,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关系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有着近 14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要达到这一目标,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前提。农业农村发展,根本依靠深化改革。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动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

 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好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三农”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我们就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2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 这么多年来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攻坚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小康社会

 一、乡村衰退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已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城市扩张,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城市人口比例都在不断的升高.我国的城镇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城镇化率也在不断上升,计年达到.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衰退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在一些地区,即使乡村人口在缓慢的增加,但是乡村活力却很差.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每年中都有上亿的农村人离开农村进入到城市中,农村的老龄化情况愈加严重.“空壳村”“空心村”“空巢村”“空转村”大量出现,全国共有万个村庄,每年正以 4 万个在消失.作为一个有机体,城市和乡村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此相互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将过去的“城镇化”驱动方式转变为将来的“村镇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鄉村振兴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也体现到了新时代的城乡关系中,呈现出城乡融合的新需求、新走势.党 审时度势,在十九大报告中适时提出了“乡镇振兴战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本质上是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一样重要的,并且认为乡村本身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将乡村的产业、文化以及生态资源合理利用起来,重视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和策略

 加强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

 现在需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努力的打破以往农村的封闭性,建设开放的环境制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农村还会给其提供劳动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也会给农村发展提供资源.利用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趋势,将乡村中的闲置建设用地盘活,鼓励各地切实提高自身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实际利用效率.根据综合整治的模式来对建设用地指标来进行整治,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利用其发展农村的产业,可以公开的进行土地指标交易,不是本村的人也可以使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简化,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完善,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中,短板在农业和农村.要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和城市相比,现在农村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燃气、信息化建设以及上下水等,这也会给农村资源优势发展造成影响,想要做好农村建设,必须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的短板,确保人们在农村的生活比城市舒适.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城市,在在保持乡村本身的风情以及文化的情况下,提升乡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品质,切实提高乡村发展的实际质量.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发展当中,以技术支持农业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科技以及现代化手段的支持也在极大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党和政府也将科技型现代化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

 (三)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发挥集体经济的引导力,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引导资本市场到农村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通过基层政权建设,在有了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员之后,要切实通过相关设施的建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输血和造血打造特色小镇,推行一村一品,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镇村寨,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周围乡村振兴形成片、连成带,在空间上将农村的特色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特色人产业的发展,将农村特色体现出来,从而吸引城市资源的进入,并且将城镇融合到乡村中去,和 的相关发展理念是相符的,并且也能够推动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高.

 (四)补齐乡村文化设施短板,加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

 统筹加强政府部门在村部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建设、村文化站建设的规划、投入、养护方面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以点带面,逐年逐步完成全部村部文化服务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乡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实现乡村文化场所全覆盖.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

 系将为乡村文化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输入和输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特色乡村文化实现保障.

 同时深度融合村部建设+文化建设,要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把抓基层党建和抓乡村文化建设摆在同等位置、协调推进.将大剧院、图书馆以及市民活动中心作为节点来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行规划.应该重视文化活动的整合,深入的进行提炼和总结,进行乡村地域文化品牌的打造,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深入挖掘城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提高乡村文化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带动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通过挖掘村史、屯史,发展乡村农家院,开展采摘节等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气息,使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共同发展.

 (五)稳步推进“三农”普惠金融

 应该进行专门为农村服务的银行部门的建立,切实集中资源和人力,做好三农工作.国家也应该给三农普惠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银行也应该探索相关的业务.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应当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优化产品和服务,“在信贷服务方面,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制定专门的评级和贷款管理办法,下放涉农贷款审批权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三农”问题一直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要成为和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要站在乡村发展角度去设计政策,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更加充分激发乡村活力,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洁,王飞新时代科技型现代化农业的现状和发展[J].南方农业,2017 年7 月第11 卷第 20 期 67-6

 [2]冯永红.浅谈乡村旅游文化建设[J].农村发展,2011135-3

 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宣示温暖人心。这一重要讲话,实际上鲜明回答了实施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指出了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和力量源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期待为纽带,以人民满意为目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与人民利益相契合。

 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根本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原因所在。当前,中国人民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的全貌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的投入与支持,急不得,也慢不得。正如历史所昭示的,今天,无论乡村振兴的触角延伸到哪里,只要始终与

 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党员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像廖俊波那样夙夜在公、鞠躬尽瘁,以时不我待的气魄和只争朝夕的斗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坚定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美满答卷。

 从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到“一带一路”从纸面逐步付诸实践,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可以说,历史向前的每个足印中,都倾注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熔铸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今天的乡村振兴之路,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更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员干部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意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出台总体方案,还是制定具体举措,都要倾听群众呼声,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目的就是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乡村振兴贵在“实”。只要在实践中,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本立足点,以群众的所想所盼作为前进方向,就能让党中央的关爱直抵民心,从而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员干部要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谋划,统筹考虑各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文化等要素,大力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在弄清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切实成为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有效之举。

篇三: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 3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我国乡村发展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指导策略。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该工程自实施以来,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乡村振兴视野下如何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美丽强国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绝对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外在表现,还有美丽乡村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等。总之,建设美丽乡村工程庞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作配合,在遵从国家战略下全面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1 乡村振兴战略简述

 1 背景

 如今,我国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其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得到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这一矛盾已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差距,为解决这一矛盾,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战略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实本心,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2 战略意义

 我国乡村处于严重衰落水平,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各项任务的发展,同时也是导致我国社会性质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枷锁。只有全面推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实现中国梦。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背景下,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然而城乡差距非常大,只有缩小这一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百年目标。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和实施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不足之处

 1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问题

 美丽乡村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建设工程,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却缺乏经验。虽然改革开放制度的深度实施,可使我国多借鉴国外经验,但基于我国人口多、乡村人口占比高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这一举措并不可取。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来看,我国在试点选取上缺乏公平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乡村之间也存在差异。然而在进行乡村试点选择时,往往选择那些发展良好的乡村,这并不利于实现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试点选择应进行全区域覆盖,根据乡村条件来合理决策相应的试点周期,同时还需要对不同的试点效果进行全面的记录和评价。

 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模式问题

 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于固有模式,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变,不仅会产生较高的建设成本,而且缺乏创新性,使乡村建设按照模板而生,使乡村丢失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借鉴不是复制和套用,而是对他人方法的参考和借鉴,虽然某些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因地制宜才是应遵循的第一准则,生搬硬套严重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初衷。

 3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1 解读乡村,明确乡村多样化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就是对乡村进行全面了解,只有充分掌握乡村的各项特征,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可靠性成就。乡村与城市不同,乡村特色丰富,其发展模式具有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方面,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各有不同,这主要与当地的习俗有关。其次是乡村的产业多样化,比如畜牧、种植等。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保留符合乡村的多样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美丽乡村[2]。

 2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遵循本质,保留地区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和文人,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来实施不同的建设策略,切不可千篇一律,使乡村丢失了原有的生态气息,更要杜绝依据城市建设来开展相应的乡村建设。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充分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方针和目标,并引入一定的建设理论,在其指导下对实施建设美丽乡村策略进行合理规划,然后再结合当地市、县、乡、镇区域的特征进行完善。二是具备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任务来建立领导小组,用来实时监管建设工作,促进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三是要依据政策管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工作有章有序。四是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是每个人的职责,对此需要做好宣传工作,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参与到建设工作中来。另外,还可以针对农民开展培训工作,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五是充足的资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深远而庞大,必须保证充足的建设资金,在顶层设计中借助多渠道来筹措资金(图 1)。

 3 依靠科技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的支撑。同样,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必须要牢牢把握这 2 个重要方面。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农民向职业性农民转型,

 同时还要具备先进的引入机制,使各方知识人士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此,首先要做好人才教育工作。一是针对受教育儿童,不仅需要投入较多教育资金,还需要引进优秀专业的师资队伍,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良的教育条件,同时在进行义务教育的同时为他们灌输相应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稳固的基础。二是针对农民,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必须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加强科技推广,使农民在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乡村生活中做到节约和环保。其次,做好人员引入。一方面,可以组织相应的委员会来建立一个专门的咨询部门,供有意向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智力团队,为有效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实施策略,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3]。另外,还需要严格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入外来的先进经验,并将其融会贯通,进而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模式[4]。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各项发展的关键基石。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性策略来建设美丽乡村,从而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的共同繁荣。

 5 参考文献

 [1]熊春晓,董志崇,张新平,等.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7)152-15

 [2]崔胜男.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奋斗,2018(24)22-2

 [3]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

 [4]彭枫,丁玉娟.贵州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17)293-29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参考·2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 51 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 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 27%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 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第二,历史方位。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 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 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 20 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 20 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

篇四: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一

 按照市局安排,我局组织人力对我区的关山镇代家村、新兴街道办的屈家村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此次调研活动的方式采用了听取镇(街办)村、组领导的座谈汇报、组织农民座谈、进入农户单个问访,向农民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集中走访了解。现将在区关山镇代家村的调研情况统计分析汇报如下:

 一、关山镇代家村的基本情况

 区关山镇代家村位于城区东部 8km 处,北毗邻富平张桥,由阎入关山至蒲城的县际公路从其村旁穿过,基本属于典型的远离城区的农业村。该村现有农户519 户,耕地面积 3500 多亩,农业人口数 2180 人,人均耕地 1.60 亩,全村几乎以种植甜瓜蔬菜为主,达到 2600 多亩。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 3806 元的全区平均水平。

 二、关于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该村发放问卷 30 份,收 30 份。从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五个方面的情况统计汇总结果:

 (1)农村农民家庭的基本构成:每户人口在 3~6 人之间,以 4~5 口人居多,占发放总卷的 52%之多。其中专门务农的 3 人居多占到 23%;其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占到 36.4%,高中(职高)占 9.5%,其余是初中以下。

 (2)关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情况: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种粮食、种植经济作物两方面途径,几乎占到 31 份问卷的 84%,其余表现在畜禽饲养。该村纯收入~4000 元的在 30 户中有 15 户,4000~6000 元的 4 户,6000~8000 元的5 户,收入 8000 元~1 元的在 30 户中占有 6 户,没有超过 1.2 万元的,其主要的农业收入集中在粮食和瓜菜两项上;收入的支出依序主要表现为买衣着、现金购

 买食品、子女教育和交通通讯上,总和占到 68%;用于非经常性支出的依序集中表现在购买耐用销费品、盖房子、农业机械三方面,占到 57%;余钱储蓄的支付依序集中在盖房子、供孩子上高中大学、购买价值较大的耐用销费品两方面,占到近 63%。当需要钱时解决办法依序集中在向亲戚、朋友借和银行、农村信社贷借两方面,且贷款借钱用途依序集中在农业生产、医疗开支、子女上学三方面。30 份问卷中,农户的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的三大支出中均超元的水平,其中因病、子女上高校加大支出的有 13 户,在 15000 元以上。在农业信息的获取途径上集中表现在电视广播和技术人员指导两方面,在对待政府的项目问题与实施上集中反映在相信政府,但缺乏资金和需要技术扶持三个选项方面,将近占到 78%左右。

 (3)村镇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问题:在该村村镇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问题方面,通过我们实际查看,村民反映和问卷统计上,总体情况为交通便利,村有规划整齐,出村路面有土路与水泥路,但无垃圾台(一般有人不定期打扫),无路灯,无沼气能源,无公厕,村内网络很少(仅协会示范点一处);对农村学校教育持基本满意或满意的态度居多,占到 54%;在医疗保健方面,总体情况为看病方便,但医疗保健水平一般,占到 64%多,且看病费用支出以劳动收入为主;购买各类商业险的以养老保险居多,占到近 45%左右。

 (4)培训农民与培育农村经济组织:在这方面通过问卷反馈看,农民对问卷中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名词在字面上不理解,缺乏科学认识,认为没有“合作经济组织”与“没参加”、“不知道”的问卷回答占到 40%,不做任何表态的有 16%左右,但对认为村里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是否必要的问卷回答几乎占到90%。

 (5)农村治理问题:从调查问卷情况看,该村社会治安、社会风气一般,占到 67%;对村两委班子的管理问题反映很好,认为团结、民主、决策公开,能征求意见的达到 76%;村民代表大会每年 3 次,村务公开真实性大,财务每年公开 3次。在该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依序集中反映在农业科技推广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和农产品销售困难三个方面,几乎占到 87%。

 三、对该村调研情况的综合整理分析

 从调研座谈和问卷中分析看出,该村和村民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三大支出费用相对年纯收入,明显偏大。由于该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远离城区的村组,该村除了农民种植无公害甜瓜、蔬菜外,就是从事小额投资饲养业,几乎每户有奶山羊,养奶牛的全村共有 15 户,进城务工、外跑运输、开街门店等情况比较少。农民收入较前者新兴屈家村则比较低。在此次发放的 30 份问卷有 15 份就在元~4000 元之间占一半,而全年三大费用支持也超过元,如有子女上学或疾病出现则更大,这一矛盾突出增收不易。

 (2)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比较多。其制约因素表现在一是自身上文化程序低,获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相对狭窄,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少,比方对“合作经济组织”与“甜瓜协会”同作用不同语的含义不理解,甜瓜协会本身就是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客观因素上,年收入中的各种费用开支多应用于购买基本食品、子女教育、购买耐用消费品上,其次才是当年农业生产资料投资,加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与农业经营成本偏高,又占用了相当一部分收入,使农民增收的困难显现。三是个人观念与影响。在选择产品从种、摘、收获、销售都是自己处理,一人搞到底。瓜菜收摘后,自己上市销售而不通中间商、协会组织,虽多赚了钱,但时间成本、劳动成本加大。另外,外出打短工补贴收入的意识淡薄,守家守地。四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

 (3)农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渴望得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从有余钱储蓄用途看,供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成为首选,即使无钱设法借贷款用于子女的教育开支意识深扎在农民思想中。另外,农民自身也希望通过技术培训、网络科技和政府引导、协会合作组织帮助等途径来提高自身农业作物水平能力,通过引进新品种做好耕作换代。

 (4)农民希望从政府处得到更进一步的扶持,对政府有三大盼。从走访中了解到一是盼望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科技培训、项目资金扶持和市场信息的提供。二是盼望政府解决农村农业用水电、农资市场价大、农业经营成本过高、个人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盼望政府解决农村医疗条件、农民养老保障、子女上学费用大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二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 12 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 2358 人,非农业人口 104 人,耕地面积 4000 多亩,河沟面积 3000 亩以上,村集体收入 18 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 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 6 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 7、9 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 V 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镇注水养殖大村,应该发挥自己的产业特色,将养殖业做大做强,联合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销售,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今年我村已经引进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蘑菇大棚种植,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扩大规模,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品牌化经营,包装出口,争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花庄村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以上就是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2000 字范文参考模板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想要了解更多更新范文内容,敬请关注。

篇五: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 10 篇 【篇一】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

 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篇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 8 项重点

 工作之一。2018 年 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韩俊(2018)、张晓山(2018)、叶兴庆(2018)、张天佐(2018)、姜长云(2018)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17)。但就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仍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6 项主要任务之一,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超出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

 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有多大实质性的贡献,对于缓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多大实际作用。比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这要求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顺应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强供给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在继续重视“生产功能”的同时,要求更加重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将重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激发其科教、文化、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甚至体验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随着“90 后”、“00 后”、甚至“10 后”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产业发展的生活、生态功能更加需要引

 起重视。以农业为例,要求农业在“卖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卖体验”,增加对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链接和匹配功能,能够改善居民的消费体验、增进消费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间的互联性,而体验、便利、互联正在成为实现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扩张的重要动力,尤其为边角化、长尾性、小众化市场增进供求衔接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即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这里的有效供给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里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提升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表现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这些方面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所以要被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竞争弱势特征的复合概念,需要基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失灵

 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好“三农”问题,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要科学区分“三农”问题形成演变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借此,将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有效激发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农村发展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升级机制,更好地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协调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和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镇化战略未被列入要坚定实施的 7 大战略,这并不等于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也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更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而实施上述 7 大战略则与此有明显不同,更需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甚至优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则,更容易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走向其反面。(2)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是贯穿到 21 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但到 2030~2035 年前后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后,中国城镇化将逐步进入饱和阶段,届时城镇化率提高的步伐将明显放缓,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将由乡—城单向流动为主转为乡—城流动、城—城流动并存,甚至城—乡流动的人口规模也会明显增大。届时,城镇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会面临重大阶段性转型,甚至逆城镇化趋势也将会明显增强(张天佐,2018;王利伟,2017)。至于怎样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专门分析。

 第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科学处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农村政策转型的关系,做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也将专门分析。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果做到这

 一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为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环节。注意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看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往往面临观念、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局限。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带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对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至关重要。

 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许多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如在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训、优化农业农村经营环境,并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机会。2014 年美国《新农业法案》将支持中小规模农户和新农户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专门支持初始农牧场主创业,为其提供直接贷款、贷款担保和保险优惠,借此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该法案增加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金,明确优先支持经验丰富的农牧场主,优先支持最能为某些经营者或农牧场主创造市场机会的项目;鼓励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在农村地区提高经商创业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并推进创新发展。2000 年以来,欧盟的农村发

 展政策将培养青年农民、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强化农场服务支持等作为重要措施。为解决农村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外流问题,欧盟注意改善农民获得服务和发展机会的渠道,培育农村企业家,以确保农村区域和社区对居民生活、就业有吸引力。2014 年欧盟农业政策改革通过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挂钩支持青年农民和小农户;采取重组和更新农场等措施,为青年农民提供创业援助,建立农场咨询服务系统和培训、创新项目等。后文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为此必须把推进农民优先提升技能作为战略支撑,借此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市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合适的劳动力和农村居民。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

 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

篇六: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振兴战略论文 3 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1

  随县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态势较好。但是随县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某些景区旅游路线道路太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唐镇华宝山村,道路太窄、错车困难。二是接待能力有限。游客的吃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尚市镇群金村“桃花文化节”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体验,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2.市场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虽然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名城风貌、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二是“六要素”挖掘不够。“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只有充分挖掘此六要素,才能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旅游市场,最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如此。从目前随县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来看,仍然存在旅游六要素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例如尚市桃花节主要靠卖油桃增加农民收入,桃花节作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神农牡丹谷、草店芍药园等景点的季节性过强,无法形成持久动力。也就是说,目前随县乡村旅游精品多以半日游为主,留不住人,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3.瓶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瓶颈。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二是技术瓶颈。不少乡村旅游以经济作物为基础,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做支撑,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信息瓶颈。不少旅游企业在发展初期缺少国内市场、市内市场调查,造成信息不对称。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交通、食宿等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PPP 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解决乡村旅游资金投入问题。

  3.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发挥随县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高桥、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4.与高校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合理配置和共享双方资源,使双方的优势得到最佳互补。引进高校人才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经济作物种植技能培训。

  5.合理规划,形成随县旅游品牌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打造出具有随县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6.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生态、

 民俗文化、特色农业、林业等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让农民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吸纳村民参与景区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2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基于农村区域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设施和文化资源等乡村性与人文性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解决高山移民搬迁扶贫、整村连片扶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重庆市乡村旅游突飞猛进,仅 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亿人次,营业收入***亿元,带动就业 50 余万人。按照《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020 年)》,到 2020 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达**.*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吸纳***万农民就业。因此,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乡村旅游都将是广大游客出游的重要方式,是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一、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全国性品牌缺乏

  纵观重庆市近年来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无论是节会活动还是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还比较缺乏,即便如潼南油菜花节、乌江苗族踩花山节、黄水消夏避暑节等连续举办多届的乡村旅游节会活动,从其参与的对象、接待的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来看,体量规模都还不是很大,聚合效应还不是很强。

  (二)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一些区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不注重自身乡村乡土内涵的挖掘,习惯于模仿成熟地区的产品形式,导致所开发的乡村旅游内容大同小异,给游客的感觉是“重复单调”,造成同质化经营,很容易产生市场风险,降低开发效益,缩短景区生

 命周期。

  一是在形式上“硬套”。如“黄水人家”本是石柱县依托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的西南第一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品牌,但在其他区县又出现了以“山谷人家”、“山桥人家”、“森林人家”等为名的类似农家乐,导致“人家”泛滥,弱化了前者的品牌形象。

  二是在内容上雷同。以赏花旅游目的地为例,就有大木花谷、乐天花谷、云都花海、七彩梦园、凤凰花海、兴隆花海、驛都花海等,其栽种的基本都是金盏菊、虞美人、薰衣草等,花的品种较为雷同,特色自然不够鲜明,并且有些本就相距不远,造成恶性竞争。如沙坪坝区的凤凰花海和九龙坡区的驿都花海两地相距仅有 30 多公里。

  三是在服务上相似。很多区县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的乡村旅游服务都是餐饮、住宿、打牌、钓鱼、采摘,大多数农家乐的菜品也较单一,一些农家乐还被游客视为吃饭打牌的代名词,使乡村旅游内容单调,容易让人感到“好山好水好无聊”。

  (三)巴渝“乡土”特色不够明显

  一些地方在进行整体扶贫搬迁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一张图纸“打天下”,十里乡村“一个样”,民居民宿脸谱化、商业化、城市化,没有特色,无法使人体验到真正向往的良辰美景、田园风光和巴渝民居建筑特色,削弱了对城市消费者的吸引力。有的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我市作为巴渝古国深厚的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盲目性大,破坏性大,人工痕迹明显。

  (四)接待服务美誉度不高

  一是规划布局滞后。有些地方缺乏规划指导,一些农家乐由村民“凭想象”

 设计、“看财力”建设、“按兴趣”装饰,呈现无序开发状态,有的还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二是接待条件滞后。很多乡村旅游地的手机信号差,上网、打接电话不稳定,无线网络信号弱,有的 WI-FI 形同虚设,游客常常被置于“信息孤岛”境地。大部分农家乐热水偏小、水量不稳定,不能满足城市游客洗浴需要,特别是冬天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地方的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以及游览景点、消防安全等设施不足。

  三是卫生条件滞后。一些乡村旅游地厕所清洁不够好,垃圾收集设施不规范,有的还未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一些农家乐夏天蚊蝇到处可见,给人的感觉是花钱买罪受。一些乡村旅游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业人员也没有健康证明。

  四是经营观念滞后。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小农意识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不注重提高服务品质。大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除了能提供一些必要的食宿接待外,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闻趣事、风土人情等知之甚少,不能满足城市游客对乡村的渴求。多数经营管理者主要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相互间的模仿进行经营和管理,无法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五)产品宣传推广不及时

  一是宣传意识淡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宣传满足于一般性宣传层面上,主动、积极、及时地将产品、活动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宣传推广的意识还不够强。

  二是宣传手段陈旧。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宣传还停留在节庆活动宣传、报纸电视宣传、资料发放宣传上,宣传手段基本上还是“老三篇”,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客户端满天飞的“微传播”时代难以吸引受众眼球。

 三是宣传形式呆板。全市性乡村旅游宣传往往都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和游客发布当季的宣传活动和主题线路。实践表明,仅仅通过这种形式的宣传,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大众市民和游客是看不到、听不到、触摸不到的,特别是对一些信息化依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市民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一到周末,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去哪儿玩。

  二、加快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国际知名品牌培育

  可借鉴江西婺源、浙江乌镇、云南元阳等全国知名乡村旅游品牌,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创建,在武隆、南川、万盛、巫山、大足、石柱等区县大力实施“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积极创建最美村镇”等工程,有机整合当地的自然风景、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特色文化、物质或非物质遗产、民宿民居等资源,形成凸现差异化的“唯我独有”的特色旅游吸引物,使其对广大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金字招牌”。

  (二)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业态

  為游客创造更多的“耍事”,是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永恒命题。可借鉴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有益经验,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之上,拓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

  一是打造体验式乡村花园:可以是人工栽种的呈现各种形态的奇花异草园,或是季节性的大面积油菜花海、牡丹花海、樱花园、郁金香园等等,其中应当设置大型停车场、露营烧烤区、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买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让游客在赏花中体验休闲,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

  二是改进农业观光:在各区县现有的农业观光园的基础上,增加教育修学功

 能,配备相应旅游设施,让游客体验采收乐趣并了解农特生产过程,以延长停留的时间,寓教于乐,满足休闲娱乐的需要。

  三是发展教育农园:着眼研学旅游,针对青少年群体,发展或改造农业园为学校的户外教室,使之成为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的场所,为城市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条件。

  四是大力开发市民农园:即利用近郊土地划分为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享受农耕乐趣,感受田园生活,又可锻炼身体。

  (三)浓厚民宿民居的乡村乡味

  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思路,各区县在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上要树立“农为本,乡为魂”的理念,突出巴渝乡村的本质特征,不仅建筑外观要体现巴渝民族文化特点,民宿的内部设施包括食宿设备、装饰部局、视频音乐、主人装束等也要有巴渝乡村味、民俗味,使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让民宿直抵乡愁深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特别要注重挖掘各区县的历史人物、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风民俗,并恰当地进行创新包装,撞击游客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

  (四)改善乡村旅游接待条件

  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是乡村旅游从“民俗游”到以“宿”为核心的“民宿游”转化深化的重要条件。要加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及民宿建筑的规划设计,防止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对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民居的接待条件、接待环境予以规范,提升服务质量。科学合理布局通讯基站和光纤入户,改善手机信号、网络信号,满足游客信息生活的需要,让更多的都市游客住下来,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乡村旅游的规模效益。支持重庆乡村旅游网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重要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五)多层次培训乡村旅游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兴旅”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有资源的乡村有计划地招收一些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当村官,以提高重点旅游乡村的组织能力。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建立“政府+专业机构+协会+企业+农户”的层次性服务培训与协调管理体系,由区县政府搭建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平台,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交换网络,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乡村旅游重点区县与重庆高等院校旅游学院、旅游企业建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面负责区县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区县乡村旅游协会的作用,给农户或从业人员提供旅游、礼仪、管理等知识培训。

  (六)搭建全媒体乡村旅游宣传平台

  深刻认识旅游业“三分建设,七分吆喝”的内在规律,针对季节性的赏花、避暑、摘果、玩雪等乡村旅游主题,及时开展相应的宣传推广,才能更好地吸引市民和游客前往休闲体验。除全市旅游“四季歌”宣传和月度旅游新闻发布会外,还应充分利用重庆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凤凰新闻 APP、今日头条 APP、上游新闻APP、华龙网手机报、重庆商报《周末去哪儿》等新媒体、微平台每周定期发布全市乡村旅游的节会活动、旅游信息、交通指南、优惠便民措施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2000 字 3

  摘要: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备受世人注目,正从国内旅游市场走向国际旅游市场这个大舞台。然而,乡村旅游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或不足已经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

篇七: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 3 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范文篇 1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而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十九大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大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一,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比方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 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 2.5:1 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 4.5:1。

  第二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一,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二,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 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二个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二,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

 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主要任务。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这五句话***个字,我简单说一下。

  一,产业兴旺。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要求。我们要实现产业兴旺,还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那么,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方向,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四个事,或者四个问题。

 1.粮食安全要确保。这个确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处理好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还是要通过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4.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机制,让小农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参与战略之路。

  “乡村振兴”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

 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最后,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用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行改革,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二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方式的创新,处理好小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写了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一,产业体系,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第二,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显了矛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又紧迫。第二,历史方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又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论文范文篇 2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

 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2022 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 20**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

篇八: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一】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

 短板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未来我们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支持。土地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农民安心搞生产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农民消除疑虑,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长远来看,这更有益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与升华。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篇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

 20 个、新世纪以来第 15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 20 个字 5 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

 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如何才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

 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篇三】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前,农牧民仍然是牧区的主体人群,而乡村又是我们发展中最大的短板、难点和差距所在,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

 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聚焦精准扶贫,加快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扶贫工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多数贫困村和贫困户来说,实现退出问题不大,下一步主要是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教育、宣传、引导、组织、带领、支持群众的作用,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高农民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扶贫先扶志”理念,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加强政策宣传,搞好解惑释疑,通过参观成功典型等形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树立信心。改进帮扶方法,探索在产业扶贫上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的做法,通过有效参与和投入,提高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政策设计,在政策支持上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

 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篇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不可否认,现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历史上,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在城镇赚钱后回乡置业曾经也是事业成功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提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二)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即使在城镇化成熟后,农村人口还在 4 亿左右,因此没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一方面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农民逐步上楼进社区,但是城市应有的相关服务又不能完全进入,乡村发展又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乡村,比如陕西咸阳袁家村、山东临沂竹泉村等利用传统乡村资源,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内在潜力。

 (三)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

 新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从 2003年开始连续 1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

 (四)乡村振兴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农村高质量脱贫,助推农民致富增收。

  【篇五】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一是要产业兴旺,二是要生态宜居,三是要乡风文明,四是要治理有效,和我们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的总要求不太一样,要区别开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体目标,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举措落到实处。

  一是要把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落到实处。中央有文件,提到了承包地的承包权,集体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比如说,承包地所有权是集体的,那么集体在处理收益时占百分之几,20%吗?10%吗?这个有个界定;如承包给张三李四的三十年,后面还要延长30年,那么承包期内所得收益占30%、40%吗?或50%、60%吗?还有如果用来流转经营,那么土地承包者占百分之几十?我想三权分置的要义就在这里,集体有收入,承包者有收入,经营者有收入。这一点我们应认真研究领会,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落实好。

 二是要发展集体经济。要对集体资产进行清理核资。

 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个难题。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持清正廉洁等,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大...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振兴 乡村 形势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乡村振兴的意义与实现路径10篇
下一篇:乡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言材料7篇

Copyright @ 2010 - 2024 言曲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言曲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02143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