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7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9-26 09:50:04
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7篇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中小学美术教师《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6篇 第一篇 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没有美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学美术教师《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学习 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6 篇第一篇
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没有美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而是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有以下几个重点值得我们再认识美术学科:
一、核心素养的变化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的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
“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
三、弘扬经典传统文化 通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的,不健康的文化残害。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四、条理性更强 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 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
五、四大学习领域脉络更清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的分别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第二篇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 2022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 1-2 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第三篇
2022 年 4 月 21 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
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 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6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第四篇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现在的学习内容、方式均和过去有所不同。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若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没有任何感受或者不强烈,则会减弱甚至失去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意义。
以上仅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萌生的一点思考,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在继续,愿我的学与思给我的美育教学带来更科学、更前沿的指引。
第五篇
2022 年 4 月 21 日上午,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最新修改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有关情况做了说明,新版课标将于 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
2022 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于 2022 年 3 月 25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课标包括艺术教育在内共有 16 个。教育部要求各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落地实施。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保证课程有效实施。下面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艺术课内容、考试及学习方式做一个梳理,方便家长们了解。
一、艺术课程内容分五大类,戏剧影视分量加大,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 2022 艺术教育课标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 个学科。
整体的课程设置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课程时长要达到九年课时总比例的 9%-11%。
各科学习占有总课时的时间分配表 新课标中,明显增加了和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舞蹈外,特别增加了戏剧(戏曲)和影视教育份量,并对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估都有具体的建议和标准。戏
剧教育除了作为一大专门项内容外,还在其他四大内容中都有涉及,在音乐、美术、舞蹈和影视课程中,都提到要求利用戏剧游戏或情境表演的方法,对相关的艺术进行综合的表达与呈现。由此可以看到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戏剧的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戏剧的春天即将到来,这对于在教育戏剧行业奋斗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二、学生至少要学习两门艺术课,课程内容要与幼儿园和高中双向衔接 在艺术课程安排方面,新课标要求分学段教学,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具体安排是:
1~2 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7 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提前到 7 年级(初一)。
新课标要求,艺术课程设置要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三阶段(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三、各门艺术课的学习设置了具体的学习内容
以戏剧课为例,戏剧(含戏曲)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0 项具体学习内容,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戏剧(含戏曲)学科课程内容框架 戏剧(戏曲)课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任务:
1〜2 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唱游• 音乐实施,任务为“模拟表演”,即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动物、植物进行模拟,培养学生对所表现对象特征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情、身体、语言进行表演。
3〜7 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音乐及语文、外语实施,任务为“课本剧表演”,即选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意识和对表演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 7 年级开设戏剧(含戏曲),学习任务围绕“戏剧游戏”展开。
8〜9 年级:学习任务包括“演出舞台剧目““编演故事脚本”“记录观剧心得“和“策划戏剧化活动”。
四、艺术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业评价:学生选课,不设水平等级,只判是否合格 新的课标要求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要求重视艺术课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
核。
新课标规定: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按照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 个学科分别制定的。音乐和美术设 1〜9 年级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设 8〜9 年级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
要求各艺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可测性、可评性,不设水平等级,只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以戏剧课为例,具体的教学目标大致如下:
(一)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方面达到:
1、能把握戏剧情境、结构、事件等的内涵,并在创作实践和作品分析评价活动中加以运用; 2、具备基本的舞台思维,能通过戏剧动作、场面等进行艺术表达; 3、能将所编演的作品转化为文本形式,做到体例合乎规范。
4、理解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人类生活的构思方式之一,认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方面达到:
1、能从舞台艺术整体构思、细节处理等角度,对所欣赏作
品的艺术特色和意蕴内涵等进行初步分析; 2、能对所欣赏作品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3、表达观剧的感受和见解,能做到条理清晰; 4、具备基本的戏剧(含戏曲)艺术史论知识,认识审美观、价值观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在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方面达到:
1、初步了解“教育戏剧”和“教育剧场”的基本观念,能运用“教育戏剧”的方法设计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能运用“教育剧场”的方法策划体现时代主题的戏剧活动。
2、认识戏剧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知道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式。
五、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 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和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考核方式釆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的参考依据。
(一)学生艺术课的成绩评价包括:
1、课堂评价 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作业设计包括独立完成型与团队合作型、书面型与活动实践型、巩固练习型与创意实践型,也包括共性化作业与个性化作业。
3、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考核的结果。其中,期末考核要依据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实际组织实施。
4、评价结果的呈现 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分项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
篇二: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美学心得体会 心得 一 一:学习美学——用心灵去 感 感受美“生活中不是没 有 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 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 家 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 他 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 美 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 的 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 的 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 ” ”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 解 解与认识。在以前我只是通 过 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 么 么是丑。这种认识也是非常 肤 肤浅的。以前我对美的认识 仅 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 、 、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 的 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
。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 知 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 界 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 一 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美 学 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 、 、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 一 一般规律等。在《美学概论 》 》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 美 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 审 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 美 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 们 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 的 的一些事物。并在生活中用 美 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 活 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 师 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 认 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 了 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 够 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 发 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 会 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 ”。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能 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在 学 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 的 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我 领 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 :
:“德、智、体、美”。早 在 在 2400 多年前古希腊的 著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 国 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 重 重要影响。他主张美育与德 育 育应该统一。即:德、智、 体 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 萌 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 提 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 术 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 我 我们的品味。罗丹一直坚信 :
:“艺术即感情”。他的全 部 部作品都了这一观念,都深 刻 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他 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 事 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 血 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 使 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 事 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 有 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 界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 的 的丑。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 样 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 一 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 包 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 的 的。在生活中的“美”,并 非 非“美”而是“美感”。这 种 种“美感”是源于人们自己 内 内心的真实感情。所以在人 们 们的眼中美是永恒的。
我 们 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 和 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 活 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 们 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 如 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 坪 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样也 有 有很多美
好的情感围绕在我 们 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 的 的亲情、甜蜜的爱情。也许 是 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忙 和 和奔波中度过。以至于对自 己 己身边美好的事物都无暇顾 及 及。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应当 解 解放自己的眼镜,放飞自己 的 的心灵。也许我们会突然发 现现在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 美 美好的事物。其实“它们” 时 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 是 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和 和心灵。
心得二:学习美 学 学的感受 学期之初,我抱 着 着好奇的态度选了美学这门 课 课,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 , ,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 , ,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 是 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 究 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 一 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 是 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 具 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 术 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 称 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 是 是同一概念。
美学一词来 源 源于希腊语 aesthes i 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 观 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 亚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 加 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 学 学(Aesthetica )
)》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 做 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 19 世纪,美学在传统 古 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 定 定义为研究“美”Schö n nheit)的学说。现代 哲 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 , ,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 感 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 体 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 被 被定义为“美”和“丑”, 而
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 质 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 象 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 认 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 美 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 看 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 是 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 有 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 个 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 事 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 究 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 术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 美 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 学 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 认 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 美 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 见 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 兴 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 和 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 美 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 经 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 对 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 定 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 陷 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 的 的公认。美学的研究任务除 了 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 和 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 了 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 造 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 步 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 , ,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 能 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 尤 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 使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 尔 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学习了美学,使我大致了解 到 到如何审美。美既是客观存 在
在,也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美 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 问 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 和 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 , ,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 溶 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 的 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 而 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学 习 习了美学,使我更加了解了 罗 罗丹那句话:“美到处都有 ,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 学习了美学,使我更加 懂 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享受 生 生活。
心得三:学习美学 的 的感悟 在读过李泽厚,宗 白 白华之后的美学很久以来。
伊 伊始,在接触美学的时候, 就 就对美学坐过不止一次的领 悟 悟和想象,美学这个博大而 恢 恢弘的学科,以最神秘的方 式 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 以 以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们 的 的心灵,也因此麾集了无数 哲 哲人、文学家及艺术家们的 激 激情。可以说世界的各个地 域域文明的本质中。时空流转 的 的隧道星空里,论美学的篇 幅 幅实在是恒河沙数。无疑美 是 是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被 建 建构的。是不是可以说“美 在 在矢溺呢?”我想还不能与 道 道的发现所同归。因为有了 美 美必定会有丑有恶,所以才 更 更加显现了,美的崇高与神 秘 秘。
美学是个宝物,是塑 造 造心灵,陶冶性情,培育人 性 性,区分美丑的理论根据, 人 人类汲取了美学的精华会在 自 自然中人化山河大地,日月 星 星空和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 , ,设想如果没有了美学的依 托 托,这个生存的世界将会变 得 得冰冷,缺少人情味。
我 们 们是生活工作在不同领域的 人 人,都从事着不同行业的工 作 作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 我 我们想要达到过尽善尽美, 这 这也许是求全责备的。但我 想 想过不论是从哪个行业的工 作 作者,对美学有一些参悟毕 竟 竟是一件幸事。原因有二。
其 其一。美学可以说是文学艺 术 术、心理、哲学、实用技术 等 等学科领域的联络锁。如果 忽 忽略了,就如同做机械运动 没 没有美感和灵光。其二:人 人 人心中都有美的理念和对美 的 的巡礼的经历。与人于己是 何 何乐而不为呢?美学是世界 各 各地域的传统文化洋溢出的 灵灵性和诗情。在今天日益强 大 大的现代化的机器时代里让 人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不 不那么冷漠。它赋予我们的 是 是对生命的憧憬和人间美好 逝 逝去的和当代的事物的再现 和 和净化。让我们感同深受这 别 别致的意境,美学时代发展 的 的结晶和歌者,悠扬而又难 以 以让人释怀!
在很多极端 强 强烈的痛苦里,因为有了美 的 的呼唤,让我们不再绝望、 时 时而显现出的是一种凄美的 状 状态。在如海深处寂静的停 留 留中,因为有了美学的复合 让 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孤独,时 而 而火的激情时空留恋处,因 为 为有了美学的平衡,让我们 不 不在偏激,时而捕获的是高 贵 贵而有震撼的美.。美学是 伟 伟大的,它能给痛苦松绑。
这 这个充满曲折历程“老人” 丰 丰厚了每个人的情绪与感受 , ,沟通了现实与情感的陌路 。
。
之所以这个时间的万物 都 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美学标准 , ,美是沉酣于自然生活之中 的 的,要努力的挖掘和再造。
美 美的越从
容越接近美的真谛 , ,而丑足可以丑到骨子里, 而 而至事物于猝死。
美学的 羽 羽翼丰满就此时代,还未能 作 作罢。我自身都自豪所处在 的 的这个磅礴的华夏美学之中 。
。我自豪于这样的浸泡在梦 里 里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呈现 这 这光怪陆离的各样格式之舟 。
。那些错来娄金的美,可谓 是 是一种狞厉的美,在这样的 美 美中我感到的是一种白鹤初 破 破上古时代的鸿蒙,睥睨一 切 切,正振翅拖影而出的先知 先 先觉之感。
那些天然雕饰 之 之美,可谓是一种浪漫的美 。
。身心都如同老庄那样自然 而 而又脱俗超然。还有一些曹 衣 衣出水的美。可谓是有一种 律 律动的美,在这样的美中, 我 我感到自然山川流水的律动 , ,像微妙的音乐一样可以让 人 人屏息凝神。还有一种力屈 万万夫、韵高千古的美,这可 谓 谓是一种潇洒的美。在这样 的 的美中,我纯粹的做人做事 , ,犹如魏晋之情驰神纵。更 有 有一种美,我认为是最高的 层 层次的美,那就是自然朴实 , ,平淡天真的美,可谓是一 种 种意境的美。在这样的美里 盘 盘亘,会滋开一种真实的平 凡 凡不可企及的超然世外,忧 愤 愤无端之境,让人欣然的平 心心静气,静得犹如老僧补衲 , ,春蝉吐丝。
我独衷于这 最 最后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 学 学境界让我包揽了中国有史 以 以来一直壮哉的田园风貌, 任 任何一种美学特征的由来都 不 不是自生的,这超然的意识 形 形态的背后又再现了怎样一 个 个荒唐繁琐的经术呢?而这 也 也是促成人的觉醒,美学境 界 界
飞升的重要一笔。看似颓 废 废悲观的感叹,但恰恰又是 深 深藏着对人生命运及生活的 强 强烈留恋,这就如同庄子的 寓 寓言,看似天为,无用,其 实 实是对人类“欲壑难填”一 种 种最好的解脱,例如有这样 一 一则故事。一个木匠师傅看 到 到一棵树,对徒儿们列数他 的 的弱点,说他无用之才,是 日 日晚,木匠师傅梦见这棵大 树 树来找他,对他发话。“如 果 果。我有用的话,不早就给 你 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苟活 至 至今呢?这看似”别有一番 滋 滋味在心头“时至今日,科 技 技的进步无止境,随人类的 物 物欲也将横流,不管是嘉木 恶 恶木等都通通伐之,这其实 是 是人类的自残,如何才能避 免 免一场”膏火自焚“的惨境 。
。这只有深省老庄,魏晋之 美 美学后的体悟了,难道这不 是 是对人类自己的一种警醒吗 ? ?这样”无为“的想法,怎 么 么又可能不是一种对人类本 体 体至纯至真的无尚热爱呢? 我 我深切的关爱与同情这样大 智 智慧的美学境界。
美学之 境 境的体悟就是对自己对别人 , ,对这个自然生态星球-- - ----我们共同家园的维 护 护与再造,而这又是我身心 呼 呼唤与认同的美学之感想。
心得四:美学学习心得 在 没 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 到 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 去 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 处 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 是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 难 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 美 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 所 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 , ,但也就
是一说,从来没有 深 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 心 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 这 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 们 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上搜索一些 关 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 了 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 中 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 学 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 学 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 深 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 阅 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 西 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 们 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 体 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 物 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 感 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 美 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 创 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 创 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 然 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 动 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 由 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 是 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 象 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 看 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 以 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 以 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 , ,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 说 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 ,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 生 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 具 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 用 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 物 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 价 价值是指事物
能够通过使人 产 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 价 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 识 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 审 审美价值是...
篇三: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义务教育 美术 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心得体会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近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一项重要的评价改革内容是“落实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把艺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每名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提升人文素养 此次新课改将以往的美术、音乐等课程统归为艺术课程,强调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课时的比重,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国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标强调,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
教育,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
遵循艺术学习规律 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把“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 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每个阶段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二、育人导向更清晰,弘扬文化强自信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外延更广,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
验,学会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国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视野。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三、目标设计更综合,促进文化理解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地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发挥想象力创作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
容。
四、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优化了教学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五、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 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除此以外,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综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不同学业成就的具
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以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并借助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以美育美,美美与共。
篇四: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
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化
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独特性
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0 年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5 个学科,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艺术课标标准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目标是为面向全体学生制定。不是以专业的艺术技能为核心,也不是为面向少数的特长生而定。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而定。艺术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
从美术学科来看,新课标里明确提高了艺术学科的比例,我们作为未来的美术老师,应该看清背后的含义。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美术地位变高了,我们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的主科一样,我们要与传统的主科老师争锋。基于尹少淳老师对新课标作出的解读:“音乐、美术学科不可被消解,要保证这两根支撑中国艺术教育大厦的大柱子不倒,同时新三科缠绕其上,最终呈现出融通、跨学科的效果。艺术新课标既有大综合,也有小综合。”我认为,美术老师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其他艺术学科学习、取经。老师应该构建的是“未来”课堂,而不在是
单一的传统课堂。美术课堂不仅要有学科内的深度,也要有学科间的广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今年的 4 月 21 号,教育部印发了 202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标准将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实施,同时也将影射未来十年的教育升学考试。在今年的新课标中,艺术课占总课时比例9%-11%,与旧课标的占比保持一致,但它的地位和丰富性却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 2001 年 2011 年制定印发,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艺术与其他学科、生活、社会、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包括:
一、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课程结构将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内容。
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阶段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四、增强指导性。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和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五、加强学段衔接。新课标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美术教育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应符合青少年接受能力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间接性。
那么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呢?面对新课标教学的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任务驱动、大概念引领、学业质量标准这些特征,我们应当提升我们的美术素养、跨学科素养、美术知识技能等等,不断学习,摸索出经验,
逐渐去适应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课标是教学的航标、也是教学的指南针,熟悉掌握《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是每位学习者的责任。此次课程标准较以前变化极大。正如尹少淳老师所说:“美术课程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因此,课标的变化之一是实践育人。新课标倡导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此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设计、策划、制作、观赏、创造等,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新课标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将教学重心从“重结果”回到“重过程”。
通过本次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习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
些思考。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认知和理解,认真研学和开展大单元、项目式等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和整合,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只是课堂观。在教学中,要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指向和要求,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标的颁布,要求我们从一个单纯的美术教师角色向着合作型、创新型教师方向前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艺术课程标准》的提出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步入核心素养的时代。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性,强调学科融合与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是这次新课标的关键,其重点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着重于学科内设计的严谨和连贯、跨学科设计的可迁移性、超
越学校设计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过程设计确保师生共同参与。考察核心素养通过学生的艺术积累与理解、艺术实践创造能力以及多维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的四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其中,审美感知是基础,使学生能够感知体验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表现是必备能力,能够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创意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理解是正确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了解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
现代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发展所需的创新性促使学生需具备全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势在必行。那么该如何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便指向以下几点:学习跨学科迁移中的关键概念或“大概念”;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主题学习联系不同学科;通过合并学科或创建新学科来组织与促进;以项目式学习为基础,促进跨学科的研究。
篇五: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学习心得体会感想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现在的学习内容、方式均和过去有所不同。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若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没有任何感受或者不强烈,则会减弱甚至失去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意义。
以上仅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萌生的一点思考,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在继续,愿我的学与思给我的美育教学带来更科学、更前沿的指引。
2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2022 年 4 月 21 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 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 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 探索”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6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 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 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
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2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 2022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釆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 1-2 年级的“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
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釆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千呼万唤姑出来。今无上午终于见到了《又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真面目。
在看课标之前,专门学习了教育部技材局负责人就《业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答记者问,首先,知道了本次又务教育课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一是落实了中央又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
教育主阵地作用:二是教育需求从“有学上”特向“上好学”;三是之前的课程标准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断要求不相造应的地方,必频进行修订完善。了解了这次课程修订的主要思路等问题。
对标 2021 年版《又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合新增和修订部分)发现从目录上更加清晰。版块更加科学,增添了手业质量等内容。
作为一概语文老师,学习了心得课程标准以后,最大的感受是数学目标更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学生的语文力量,一是迁渐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二是强调学生的关性特长,更好的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因此,再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由单纯地传授学问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细研技材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洁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地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具体学情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习惯,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力量迁移. 总之,课程的革新。还必须落到实践当中去,在探究中前进,努力行走在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
篇六: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2022 美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版》学习心得体会 3 3 篇
(含数学新课程)
【心得体会】之一: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 2022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 1-2 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
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心得体会】之二: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
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
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心得体会】之 三 :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现在的学习内容、方式均和过去有所不同。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若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没有任何感受或者不强烈,则会减弱甚至失去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意义。
以上仅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萌生的一点思考,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在继续,愿我的学与思给我的美育教学带来更科学、更前沿的指引。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2 2022 版)》心得体会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 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
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七: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
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
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 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 2 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 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 2022 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
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
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相较于 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保留了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近日,期待已久的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已经印发。细心研读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让我体会到时代在快速进步的同时,时代下的教改也随之而来。
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新课标又为教育界带来了哪些变
化呢?以义务阶段美术学科为例: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新课标中注重艺术学科间的融合这一指导观点。艺术学科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在以往的课标中艺术各学科是相互独立存在与教学的,联系较少。而新课标中强调艺术学科整合的概念,艺术教师可参照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教学效率。
此外,耕读新课标的内容也使我倍受启示,我也并为之思考1、新时代下的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2、美术学科应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认为,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是引航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当下,目光长远做具有前瞻性的教师是我们应意识到的。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新课标强调要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强调的即是“过程”,突显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培养出健全、具有良好品格、能独立适应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推荐访问:美育课程心得体会400字 美育 心得体会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