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7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2-15 18:15:04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7篇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7篇,供大家参考。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7篇

篇一: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

  浅谈“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中,共同富裕是作为一个让学生浅尝辄止的知识难点。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并贯穿高一经济生活始终。作为老师,很有必要把这一知识点拓展开来。按教材阐述,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这条共富途径表示怀疑,不容易被认知。

  剖析学生不易接受“先富带后富”是两方面原因:一,教材中没有令人信服的实例,只是一笔带过。二,这些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对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和评价“先富带后富”的共富途径,用事实来证明“先富”对“后富”的带动作用。

  首先,作为先富者要有一种自觉带动后富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了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那些具有很高思想境界的先富者会甘愿舍弃个人利益去支持帮助贫穷者,这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存在的。第二,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先富者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帮互组,相亲相爱”的思想指导下,在资金、经验、甚至是市场开拓上,主动帮助亲戚、朋友、邻居走向致富路。第三,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起了不少作用。第四,先富者的市场行为,在更大范围内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如外地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民工,打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更甚者在打工过程中学到技术,积累经验,夯实了资金基础,于是不再外出打工,回到本地经营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第五,先富地区的扩展受到土地资源的有限、能源的稀缺制约把投资目标转向目前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无疑,这也起到了先富带后富的作用。

  其次,先富者在致富道路上为社会既积累物质财富,也积累精神财富,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基础。一方面,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弱,发展不均衡、不平衡。在此情况下,在全国同步、同时富裕无可行性,只能鼓励先富带后富。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为共富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先富者在摸爬打滚的创业过程中所行成的创业精神、市场理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给他人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经过国家长期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对此,很多学生会错误的认为这是“鼓励先富”所造成的后果。教师需要告诉学生:第一,鼓励先富,先富带后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适应我国的经济基础的,不可也不能同步富裕;第二,社会上存在非法致富,但它是同鼓励先富是背道而驰的,一经发现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第三,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的制度、法律不健全,中国的德育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盲目归结为因为“鼓励先富”。从而教育学生要用矛盾分析法看待共同富裕,并对其充满信心,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会越来越幸福。

  

  

篇二: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如何理解或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是共同富裕?先谈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就是不分地区,不分民族,全民都富裕起来,大家在满足物质方面的一般需求后,还有富余的金钱来满足精神上的消费,这样子大家就共同富裕了。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而现在似乎有钱人越来越有钱了,他们钱生钱,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在帮助暂时处于弱势的人们,带动其他人富裕起来,只是在累积自己的财富罢了;现在有很多处于社会基层的人,他们只有每天不停地工作干活才能来维持他一家的生计,一年到头,不能积累任何财富,这叫他们怎么富裕起来。因此国家必须的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帮助他们才行,就像扶持和帮助了第一批实现富裕的人那样。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

  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任务了,下阶段就是来实现共同富裕。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想国家应该先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教育问题4、房价问题。5、交通问题。6、在高消费方面,应该要适当的增加税收,而在基础消费方面,要增加财政投入,来减少基层人民的消费,达到缩小差距,实现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篇三: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三次分配是北大经济学家厉以宁首先提出癿说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迚行癿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迚行癿再分配至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癿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迚行癿分配

  共同富裕!重大措施和长期效果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是促进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为此要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这就引出了“三次分配理论”。“三次分配”是北大经济学家厉以宁首先提出的,说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进行的再分配,至于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实际上,第二次分配时政府已经兼顾公平和效率了,但现在看来还是不够,否则不会提出第三次分配。“三次分配理论”什么时候提出的?是最近吗?错。厉以宁在2010年就提出“三次分配理论”了。2010年6月,厉以宁就说过:“从第三次分配着手,相信可以缩小现在的贫富差距。”真是高瞻远瞩。

  厉以宁在1980年代就提倡股份制改革,后来有了外号“厉股份”,现在他的三次分配理论被采纳,以后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荣誉。从本届来看,“共同富裕”已经多次提过。从2020年10月份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个分水岭,因为这次会议对“共同富裕”尤其强调,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现在离2035年还有十四年,时间长着呢,因此我们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措施也将越来越多。第一个措施是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2021年1月份提出的,包括浙江、上海浦东、深圳。北京快速跟上。

  大家要和马云、马化腾、任正非共同富裕了,相当兴奋。第二个措施就是打击教培、网络、医药等高利润行业,减轻群众负担。这个是七月份以来的重点,大家都知道了。第三个措施是利用税收制度调节高收入人群收入。什么是高收入呢?年收入12万以上就算高收入了。但在2016年,我国很多城市的平均月薪已经接近1万元。这几年随着进一步发展,北上广深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属于高收入群体吧。

  不管怎么说,年收入50万以上,肯定是高收入。早有专家提出了建议:应适时开征财产税、现金货币税,“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限制不合理收入(包括灰色收入、垄断部门高收入),要继续完善国有企业高管“限薪”制度;建议继续探索慈善的激励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简单地说,高收入群体要把收入的更多部分拿出来缴税,还要自愿捐赠。如果过一段时间国家发现捐得少,可能会出台更有效的均贫富措施吧。老板和高管们,BATH的人均年收入80万的广大员工们,其他高收入群体,你们做贡献的时候到了。那么,为什么国家现在如此强调共同富裕呢?当然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差距很大,富的很富,而我国还有六亿人的月收入在一千元左右。

  另外,就是国家财政,这几年的赤字越来越多。2021年上半年,只有上海是财政盈余,盈余大约900多亿,其他全是亏的。

  2021年上半年各省市财政收支情况

  而在以前,还有广东、浙江、江苏等少数几个省份能够盈余。在国家财政赤字有急速扩大的情况下,当然要尽量减缓赤字的增速。那么,富人们就要多做贡献了。尤其是,7月份以来对教培、网络等多个行业的打击,以及之前持续对房地产的打击,已经造成了至少3000万人要重新就业,间接影响的至少在上亿人。要继续提高这些人的收入,保证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恐怕单靠富人的缴税和捐赠,还是不一定够。尤其是,现在多地都提高了社保的缴费基数。从大背景来看,这也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措施。以北京为例,2021年7月1日再次提高基数,下限为5644元。但考虑到新冠等多种情况,今年暂时实行5360元的下限,明年调整到位。2019年到现在,北京的养老保险基数下限如下图所示。

  三年时间,最低基数从3613元增加到5644元,增加56%,老百姓们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

  但是这是否代表了通胀很猛烈呢?记得老邓1990年刚工作的时候,月收入只有114元,就算加上奖金,年收入也就1500元左右。但现在北京的月社保最低基数都五千多元了,而且是一个月,可见实际通胀还是挺明显的。在总社保中,公司(或单位)、个人的缴费比例,各地、各行业稍有不同。以北京为例,公司要交27%左右。

  上海和其他地区也都差不多。基本上,公司或单位要替个人缴30%左右。这还没有包括住房公积金(公司和个人缴纳同样数量)。因此在大城市,公司每个月基本上要为员工缴纳至少两千多元的各种社保。如果包括公积金的话,应该在3000元以上。北京现在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320元/月。这意味着老板聘用一个员工,实际支出大约是5000元。

  现在北京的全职员工,每个月拿2320元的估计很少。考虑到上面说的平均11187元的月薪,低收入者每个月到手怎么着也应该有五、六千元吧?那么,老板为员工的支出,就在一万元以上。真的这么多吗?当然。网上有个计算,员工的税前工资1万,个人缴费2500多元,到手7500左右,但老板(或单位)还要缴纳4400多。也就是说,员工到手7500元,老板要付出14400,基本上多一倍。这两年北京大幅提高社保的最低缴纳标准,北京的老板和单位,支出将更多。钱哪儿来呢?对于私企来说主要靠自己挣,挣不来就只能减聘,或者破产倒闭。可是,不提高社保缴费基数也不行,因为这几年的实际通胀确实严重,拿那么点钱都不够花。所以现在各地都在纷纷提高社保缴费基数,已呈风起云涌之势。养老以及医等各种基数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但是也没办法,第一要执行国家规定,第二必须给员工足够的工资,否则没人干活了。现在,人力成本已经成了很多企业的巨大负担。当然,赚钱的企业例外哈。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灵活就业”呢?因为企业负担不起,于是就兼职聘用员工,工资少,各方面的费用不缴或少缴。员工也不得不接受这种现实,因为你不接受,别人接受。而且确实很多工作不需要全职。

  比如我身边就有一对30多岁的夫妻,都是两份工作,每份工作每个月挣三四千元,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到手一万五。我家小区负责维修的师傅,活儿不多,每个月四五千,在外面的一个大菜市场当保安,每次干几个小时,一个月也有将近三千元,这就七八千了。他是本地人,一套小房子出租还能弄个三千,于是月收入过万。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回到共同富裕的话题,物价在涨,社保在涨,工资在涨,国家财政赤字在涨,国家当然要越发盯紧高收入人群了。让高收入人群多捐赠,会有多大效果呢?老邓认为,即便有效果也是短期的,而且也比较有限。道理很简单,高收入人群可以捐赠,可能也会大量捐赠,但不会每年每月都捐赠一大笔。因为与其这样,还不如扣他的薪资。这一点,国家当然也明白。那怎么办?因此,长期的解决办法很可能是:国家进一步提高各种补贴,基本上是国家财政出钱。与此同时,制定各种最高收入标准。对私企可能效果不大,但对国企和政府部门肯定是有效的。于是,以后会在物价高一大截的情况下,大家的收入趋于平均。

  "趋于平均"不是说大家都差不多,而是以前的收入不平衡现象会明显改善。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低收入者一个月两三千元以下,高收入者一个月四五万以上。以后,低收入者一个月一万,高收入者一个月十万----按比例衡量,差距明显减少了。我说的是理想情况,国家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长期来看,这需要长期的、一定程度的通胀,并且在通胀环境中,国家要让增发的货币,更多的比例落到低收入者手中。除了直接给全民发钱,还有其他实现手段吗?笔者的想象力有限,很难想出别的方式。至于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是否会直接给全民发钱,我也不知道。胡锡进说“都发等于都不发”,那是他说的,嘿嘿。那么,人们该如何保值增值呢?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正确。因为国家现在要实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尽量限制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那么高收入人群为什么要保值增值,要跑赢通胀,这不是唱反调吗?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手里的财富有限,一般不需要考虑什么保值增值。但实际上,方法还是有的。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因为毕竟稍微有点钱的人,都想保值增值。

  房子肯定不行,关于房地产我最近几个月写过好几篇文章,新房质量下降,国家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击学区房,加上大的经济趋势,以及房地产税始终悬在人们头上,买房投资等于伸着脖子让人砍。其他如期货、汇市、各种收藏,都是小众市场,而且风险更高。那么,主要渠道只有一个了:股市。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以为我要做股市广告了,所以我不再多说。我只希望大家想一想:现在除了股市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投资的?大家都知道,股市是一赚二平七亏,大多数人在股市中伤透了心。但是股市毕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钱拿在手里肯定是贬值的。至于在股市中投资什么好,今年以来我也写过多篇文章,不多说了。写到这里,总结一下吧。本文的核心是分析“共同富裕”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共同富裕,在一系列内外条件下,未来若干年,只能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并对富人施以更严格的监督促进,鼓励他们捐赠,更好地进行“三次分配”。另外,要想方设法让多发的货币,能有更大比例进入超过小康线不远(因为我们已经全面小康)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袋,才能在几年后见到明显成效。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笔者相信,无论形势多么复杂,谁也无法阻挡中国人民继续胜利前进的脚步!

  

  

篇四: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4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1769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免除农业税开始近几年来农民种地不仅不需要给国家交税了而且国家规定每年还有一定的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补助农民种子和化肥的开支这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然总体呈一个上升的趋势但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来源于新浪网博客收入来说仍然差距很大并逐步有拉大的趋势

  浅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

  姓名:张丽院系:教心系教育学学号:0950940022

  引言随着2010年“两会”的召开,“两会”的主题便也在大众的期盼下公开出来,其中房价,三农就业与医改的种种政策,无不向我们传递着关注民生,实行共同富裕的讯息。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我们对共同富裕的涵义理解不够透彻,就出现了共同富裕即同步、同时富裕这一错误论断,所以导致出现一些政策与结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一、共同富裕的含义(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看,“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公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尽可能的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社会成员对其的共同占有。(二)共同富裕实现的前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保障。物质是基础,政治是保障。实现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全体人民团结起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党积极调整自己的领导方针,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这样,实现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了。(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劳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先富带后富,同时把我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调节贫富悬殊问题。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它是一个持续的、有一定差别的发展事件。所以,我们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二、共同富裕的实施现状(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2007—2009年)①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61元;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4元,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176.9元。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免除农业税开始,近几年来农民种地不仅不需要给国家交税了,而且国家规定每年还有一定的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补助农民种子和化肥的开支,这可以说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然总体呈一个上升的趋势,但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①来源于新浪网博客

  收入来说,仍然差距很大,并逐步有拉大的趋势。

  (二)我国东、中、西部部分省份GDP(亿元)值(2007—2009年)①

  2007

  2008

  2009

  广东

  29863

  35696

  37775

  东部

  山东江苏

  2532624738

  3107230024

  3362133478

  浙江

  17633

  21486

  22716

  河南

  14234

  18200

  19724

  中部

  河北湖北

  133818451

  1618811330

  1706712566

  湖南

  8366

  11156

  12219

  云南

  4260

  5700

  6168

  西部

  新疆贵州

  33052543

  42033350

  42703887

  青海

  706

  960

  1081

  上表是对我国东中、西、部部分省份GDP的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直在强调

  西部大开发,呼吁中不崛起,这几年来国家也确实往这些地区投入了较多的人力

  和物理,但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年来,虽然东、中、西部GDP总量都呈上升趋势,

  但东、中、西部三区的差距仍很大,东部遥遥领先,西部却非常落后,这并不符

  合共同富裕的要求。

  (三)即使同在农村或同在城市,许多家庭的收入仍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同一个城市,有的人可以穿名牌,开名车,住别墅,平时的生活极尽奢华。有的

  人却还在挣扎,在温饱线上,工作没有着落,生活依靠低保,生病了无钱看病,

  等等。在农村,虽然温饱没问题,但衣食起居,出行等仍有很大的差别,而最令

  人愤慨的是,虽然国家有一些福利和补助政策,也会出现种种状况让真正需要帮

  助的人没有得到帮助。让那些本就很富裕的人却享有种种好处,以致出现开着名

  车去办贫困证明的丑闻。

  三、实施共同富裕的措施

  (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

  主要是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

  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给二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起点。同时,建国初期,

  因为要促进城市发展,实行农村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政策。现在,城市已取得

  了很大的成果,就该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助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加大对工

  业和农业的支持力度。此外,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政府有一定的

  政策倾向,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学校教育,水利交通以及对

  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缩小城乡居

  民的收入差距。

  (二)关于东西部发展的问题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于西部这个发展滞后的地区,就需要

  加大对其的帮助。比如,可以进行一些投资,开发西部富有的油汽,水能,森林,

  矿产等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两部的发展,又能为东部地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丰

  富的原料资源。政府出台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知识分子,

  ①表中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去西部工作,同时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医院、学校、通讯等的建设。(三)关于同一个地区贫富悬殊的问题可以实行最低工资办法,规定每一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同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提供社会保障,还要保证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物品是真正用于需要的人身上。此外,还可以制定计划和工作激励政策,为贫困人民提供一个走向富裕的工作平台,同时给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自己通过劳动,达到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它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全体人民坚定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互助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它的实现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书目[1]王国敏、李杰.西部农村投资结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罗必良.现代农村发展理论中国农业出版社[3]王国良、褚利民.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陈共.财政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5]陈炳炎.共同富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五: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1、注重自我发展。作为一名青年人,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准,发展自己的学识技能,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要有全面发展自我的意识。自我发展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付诸行动。作为学生,需要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还要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勇于攻克学习中的困难。要做到全面发展,就要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乐于为班级服务、为学校服务,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作为毕业青年人,更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更要自觉注重终生学习。因为发展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推动,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不主动学习、不发展自身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临的将会是新时代的淘汰。我们每个青年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跟着党组织走,协助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就如《山海情》的凌教授,如果他自身知识储备量少,实践技能弱,就无法传授村民种植蘑菇的技术,无法让金滩村脱贫了。2、奋力投身共同富裕事业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饮水思源,我们既然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培育的,那就要在有精力、有能力时踊跃承担社会责任,奋力投身乡村振兴、投身共同富裕事业。

  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在收入、公共领域上差距都十分大,区域与区域间差距也较大,我们需要“先富带后富”,将富裕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乡村和贫困地带。而我们在引进资源方面又能作何工作呢?青年商人可以将绿色产业链迁移到乡村,利用乡村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资源发展自身,又可以给乡村带去技术和资金,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发展。也可以支持乡村发展,收购其农产品,协助农业商业化,参与乡村振兴。就如《山海情》里购买双孢菇并让双孢菇热销起来的福建老板。青年人还可以踊跃参与公务员考试,下乡做村官,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乡村振兴事业,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如《山海情》马得福,从农校毕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有人民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3、要勇于创新,勇于挑战

  共同富裕,关键在人,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协理员、高校毕业“三扶一支”人员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传授新技术或者在原有基础政策上,创新方法,并引入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共同富裕。就如《山海情》中下乡的大学生

  和马得福等青年,带去技术,带去新想法,实现脱贫,助国家共同富裕一臂之力。又如白麦苗,敢于走出去,尝试新生活,“自己出门挣钱,见世面最重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还帮助同乡姐妹,成为厂里女工先进典范。而农村正是需要这份勇敢,敢于适应社会的现代化,敢于应用新科技、新想法,这样才能快速实现共同富裕。

  

  

篇六: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当我们的工人师傅们在滚烫的冶钢炉旁为每日三餐挥汗如雨的时候他们怎能理解那些无所事事的老板与股东们凭什么坐在空调前悠闲地喝着咖啡呢

  )中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上)

  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我们的身边倏然冒出许多令普通老百姓望洋兴叹的新贵来,他们往往开着名车,住着豪宅。他们一桌华筵的花消足够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吃食;他们泡一晚歌厅的用度可以让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读上一年甚至几年的书。80年代改革开始时邓小平就说过: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富起来,先富的地区带动其它地区等等,这算是给国人先打个招呼.可是当这样的事真正来到我们的眼前,我们不少人还是禁不住眼花。

  是啊,贫富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不是超出了社会主义的政治限度?中国的富人与西方的富人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当我们的工人师傅们在滚烫的冶钢炉旁为每日三餐挥汗如雨的时候,他们怎能理解那些无所事事的老板与股东们凭什么坐在空调前悠闲地喝着咖啡呢?难道靠这些人带领大家去实现共同富裕吗?他们会不会呢?对这些问题,中国的老百姓恐怕一时很难找到答案。

  社会主义能够承受多大的限度我们暂时仍无法知道。中国的富人与西方的富人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有一点可以相信,我们不可能指望富人们来解救我们贫困的命运,马克思曾经说过:解救我们的无产阶级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下的几个原则。

  机会均等原则。在中国,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一个事情:是有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大多数的富人还是靠特殊的关系和背景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这就是说,在中国,创业的机会是极不公平极不均等的。其程度可能犹甚于一个市场机制较好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现在的很多经济学家最津津乐道的总是什么“按市场机制的原则”办事,少有人说“按社会主义的原则”办事。先富起来的人已经富起来了,那没什么。下一步要想实现大多数人的富裕,必须得建立社会主义的机会均等机制,否则我们以后的路还将是少数人更富裕,多数人更穷。

  一、融资机会必须均等。以前的贫富差距主要形成在这方面。中国的金融界好象完全在模仿资本主义的风格----只支持有实力和势力的人发展,而对小老百姓的前途并不怎么感兴趣。真想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国家有必要在现有的金融机制中添加一点社会主义内容,这应该体现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存在的价值。

  二、受教育机会必须均等。人民能不能从经济上翻身,归根结底就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国家现在办教育的方式是欠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决不能完全依照市场机制运作,要不然,光是富人的孩子读得起书,那老百姓的孩子怎么办?穷人的孩子怎么办?他们就不配接受高等的教育么?就该世世代代安于做低极工的命运么?我们的国家不能漠视这个问题,必须要无条件地保障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连清朝政府都知道保送平民子弟出国留学,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就办不到吗?更何况中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是多么需要人才啊!

  三、政治机会应该均等。我们现在好象把那些会挣大钱的人当作人民的精品,让他们当村长,当委员,当代表。这是不行的。长此下去,谁来为老百姓说话?中国应该积极发展

  平民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这样不仅能确保人民政权不会变色,也能保证人民的利益能够公正的实现。

  

  

篇七: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建立公有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5这样一种对工人极为不利的局面

  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出现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根源,就在于共同富裕不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因而其难以随市场经济而自动实现。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就必须要利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克服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税的真正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要求。继而,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目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在很短的历史时期中迅速完成,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却迟迟不能够自动实现”[1]。社会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此,笔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探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就必须先对其内涵进行一番考察。对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首先判断的,就是它肯定不是富的极富,穷的极穷这样一种贫富极端分化的现象。邓小平曾这样说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110111显而易见,共同富裕是与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对于前者,邓小平是极力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和落实;对于后者,邓小平是坚决予以反对的。他告诫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3]有鉴于此,我们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另外,共同富裕也决非平均富裕。这是因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2]155。因此,共同富裕只能是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和一些在地理环境、人文素质等有优势的地区先富起来,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带动其他人和其它地区也逐步走向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绝不能要求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和步调完全相同地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符合邓小平关于“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4]这段讲话精神的做法。由此可见,所谓共同富裕,既非平均主义,亦非收入差距拉大,它是一种既体现差距又体现均衡性的富裕观。有差距,以便对先进分子以物质激励,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均衡发展则体现社会公平,以免形成阶级分化,影响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消极影响自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了一些,生活先好了起来,即先富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对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不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它也可能是引起社会两极分化的前奏。从我国的实践结果来看,市场经济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并非共同富裕,而是两极分化。市场经济之所以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社

  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它会产生如下三个作用:

  首先,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社会资源能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实现资源的节约,另一方面却会使劳动力出现富余。原来十个人干的活,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后,也许只要两个人就可以干完,于是,另外的八个人就会成为过剩人口而面临下岗或失业的风险。如此一来,原本收入相似的工人之间出现了有的有收入,有的没有收入这样一种落差,长此以往,在岗的工人和下岗或失业的工人之间就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次,价值规律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价值规律的这种刺激作用无疑会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不同的生产者对这种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是参差不齐的。那些反应快,能力强的生产者由于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从而会不断做大做强,快速致富;而反应慢,能力弱的生产者则可能被前者击垮,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显然,其结果也是两极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最后,价值规律还有优胜劣汰的功能。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包容所有的人,必然有一部分人留在市场而另一部分人要被市场所淘汰,而去留的判定标准,就是看谁是优者谁是劣者,即优胜劣汰。通过市场不断地优胜劣汰,只有极少数人作为优者胜出,而大多数人作为劣者而被市场淘汰,从而在财富上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总之,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实现优胜劣汰,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这是与我们共同富裕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市场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是有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的。

  三、利用政府干预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前文所述,市场经济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有消极影响的,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消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第一,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除社会中的某些人利用私有的生产资料榨取工人劳动成果的可能。而解决之道,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使收入差距主要源自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差异。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建立公有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而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5]这样一种对工人极为不利的局面。这种局面最终必将演变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6]这样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果。所以,邓小平认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一样,是社会主义要坚持的根本原则。第二,发挥税的真正功能。尽管我们认识到公有制的重要性,但囿于现实的考量,我们只要求公有制占主体,而且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资料并不是平等地对全国人民开放的,这就导致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占有了生产资料,并以有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产,由此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有一部分被其侵占。如果说,被侵占的部分在整个劳动成果中的比重较小,这作为权宜之计倒尚可接受。但现实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资本回报比重却节节上扬。这种资本性质的所得大于劳动所得的现状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可见,公有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日渐式微,因而出现“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1]结果也就不难理解。而这种结果的出现,也确证了我国当前的所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加紧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通过完善税收政策,以求达到变“劫贫济富”为“劫富济贫”,以填平收入差距的巨大鸿沟,实现共同富裕。因为“财富既有个人基础,也有社会基础”[7]94,富人获取的财富并非全部来自个人的努力,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配合和保护,因

  此,“为社会争取财富中来源于社会的部分,或者说得更透彻些,一切不来源于个人努力的东西”[7]102,这正是税的真正功能。“当基于这些原则的税被用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健康的生存条件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决不是把甲的东西剥夺来送给乙”[7]102。因此,为了实现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也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税收进行“劫富济贫”并不违背社会正义。

  第三,要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平等。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平等包涵经济平等、政治平等与教育平等这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三方面作出努力。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平等,就必须坚持和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而有效地和全面地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科学地协调劳资关系。为促进我国的政治平等,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也就是要使广大劳动者拥有真实的利益代表,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为此,我们必须完善以农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他们的合法利益能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为促进我国的教育平等,我们在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时,必须完善弱势人群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援助制度,给予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更多的照顾,通过教育扶贫、智力脱贫这个根本之策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在我国财政收入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发行教育彩票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案。

  第四,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8]279。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失去了工作就意味着陷入贫困的境地,从而拉大了他们与有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我国的很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困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口和地区缺少充分和良好的就业机会。为了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要在贫困地区大力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各行各业投资于这些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也可给当地有特殊技能的人提供便捷优惠的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及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态,走向富裕

  第五,要调整精神奖励的评选标准。即便贯彻落实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维护了社会平等,人们还是会因为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的差异而形成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尽管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而得到部分改善,但是造原子弹的专家和卖茶叶蛋的普通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有可能相当之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对二者的收入进行调节。在不损害先进分子劳动积极性从而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的主要方式就唯有用精神来调节物质。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9]中曾提到人具有一种本能,他将这种本能称为慈悲或怜悯,正是这种本能,使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痛而悲伤”,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我们“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而“感到高兴”是符合功利主义者边沁所说的人都具有促进自己的利益、快乐、幸福和防止自己遭受损害、痛苦或不幸的倾向的。因此,不管这种收益能不能归属于私利范畴,但却可以根据人性的这一普遍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即我们可以通过给予那些因带动他人致富者以精神奖励,让其“感到高兴”,从而使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

  当然,精神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我国一直在使用。但是,使用的结果往往是促进了效率却损害了公平。比如现今在我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最终获得这一光荣称号的,不是劳动质量高的人,就是劳动时间长的人。这些人本身根据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物质上已相比他人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按照这种激励方式,他在精神上也因此获得更多。这就导致了社会上的少数成员能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而大部分成员却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匮乏这样一种结果。这不但是物质上的两极分化,而且还是精神上的两极分化,而且同一人在物质和精神上

  均处在同一极,这就比单一的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更可怕,更不公平。显然,这样一种精神奖励无益于共同富裕,是必须加以纠正的。而纠正的办法,就是变换精神奖励的评选方法,即变个人自己所取得经济成就的多寡转为个人对他人经济状况的改善所作贡献的大小。就劳动模范的评选而言,一定要体现出模范的精神,即他以自己为模版,让其身边的人也获得了像他那样的劳动优势,提高了他人的劳动水平与技能,并带动他们劳动致富,从而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较好地体现了效率和公平双赢的原则。当然,劳动模范这样去做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致富程度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能得劳动模范这一光荣称号是值得高兴的事,因而他还是会有动力去这么做。于是,在先富成员的带领下,后富成员也会逐渐富裕起来,从而,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同样,对于致富能手的评选,也不应像时下所做的那样以某些成员个人或家庭的财富拥有量为标准,而是要以让多少人实现了多大程度的富裕为准绳。因此,其中的“富”,不是指个人多有财富,而是指有多少人在他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致富,以及富裕到什么程度。

  总之,既然“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291,而共同富裕本身又是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在经济方面联合行动的表现和追求,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获得精神奖励的标准也应以联合行动的结果为标准,而不应该只看个人的指标。我们说先富带动后富,其中的“带”的实现条件和动力所在就在于,要想获得精神奖励,就必须带动他人,并且还要看带的效果如何。唯有如此,先富起来的人才有可能放慢致富的脚步,停下来帮助致富道路上的落后者,从而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如何实现长文 如何实现 共同富裕 长文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状态1000字作文4篇
下一篇:我眼中的共同富裕作文10篇

Copyright @ 2010 - 2024 言曲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言曲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02143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