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1-12 17:40:05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 听课时间:xxx—4—5

  二、 授课老师:王xx

  三、 授课学校: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初中

  五、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4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5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6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

  “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

  文章的线索是谁?

  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六、结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7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9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

  一、导入

  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比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这些景物给人什么启示?

  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的点评:四个问题不是同一个理解层次的,应该让学生把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要把每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有层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学习。思考:整体感知应感知到什么程度?

  本文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总-分-总。分的三个部分都是前写物(景)后面感悟哲理,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悟到,从而为下面的解读服务。

  三、研析课文

  1、学生配乐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领读与齐读相间。

  2、教师改写第一部分的123节,让学生比较。学生找出老师少写的句子。(教师如果要找关键的句子来品析,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问。即:小白花是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

  3、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有什么好处?

  我的点评:这个板块把写作手法、朗读方法、文章的中心杂糅在了一起。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牵着鼻走,学得比较被动,没有生成,感觉课堂没有活水。这个板快就是让学生找出展现在眼前的图画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师领着学生学,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使用摘书卡的形式学习,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检测的形式来学习。思考:面对同样的结构的片段,应该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有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锻炼,使课堂越来越有活气?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4、依照此法学习第二、三片段。教师讲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写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一、 听课时间:xxx—4—5

  二、 授课老师:王xx

  三、 授课学校: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初中

  五、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4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5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6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7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9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2)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1

  一、 听课时间:

  xxx—4—5

  二、 授课老师:

  王xx

  三、 授课学校:

  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

  初中

  五、 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3)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3篇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1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4)

——初中语文随笔10篇

初中语文随笔1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初中语文随笔2

  窗外的雨稀稀沥沥的下着,夹杂着小孩子游戏的声音,向窗外望去,一片茫然,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水?或许吧。我爱水,这是事实,虽然我直到现在还不会游泳,我时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向往大海的鱼,住在小溪里,想象着大海的辽阔,大海的碧波万顷,可是要到大海去,需要冲出漩涡,绕过急流,越过险滩,最终跳跃龙门,到达心中的圣地。路途遥远,曲折,终点可望而不可及,但,我要冲,我要试一试,只有尽力的闯一番,才不会留下遗憾。

  我不知道前路有多艰险,也不知道如果到不了终点怎么办,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如果连试都不试一下,永远也到不了终点。

  这似乎仅仅是想象,我敢吗?我已经没有勇气再往上飞,我害怕再受伤,数学考27分是我永远的伤疤,曾经的豪言壮语灰飞烟灭,一切定格在一张不及格试卷上,一张我不敢面对有又无法回避的试卷上。二十七,二十七!一个似乎很可笑的分数,一个充满无奈的分数,一个令老师和同学目瞪口呆的分数,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分数!我完了?我完了!

  窗外的雨还在下,嘀嘀哒哒的敲击着窗户,小孩子的玩闹声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止,我忽然想到河边走走――已经很长时间没再去过河边了。河水轻轻的流淌,向着远方――只能说是远方,河水也不知道他要流向哪里,但是他还是在流淌,静静的,静静的,走向未知的远方。水已经变得污浊了,却并不因此有丝毫的停歇。我想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雨停了,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打点好行囊,朝着梦想出发吧!

  天晴了,乌云一定会散去的。

初中语文随笔3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语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语文得多读、多背、多写”,这样的箴言听得不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书上要求背诵的,我要求学生背诵;书上没作要求的,只要我认为有必要,依然要求学生背诵。有老师知晓后,惊呼:学生不唱反调呀我笑眯眯地说:“反对归反对,但是要求还得执行,我有治学生的高招。”有一次,我就挫败了学生的“谋反”——

  上完《马说》《虎说》《为学》三篇文言短文后,我说:“同学们,今日所学的文言文,请大家课后熟读成诵,并于三日之内到组长处过关。”一个学生喊道:“这三篇短文不要求背诵!”有人跟着附和:“此刻不是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吗”还有人说:“这明显是加重我们的负担,我们不背!”我惊讶地发问:“怎样同学们,难道你们书上没写着背诵这篇课文”学生们异口同声:“没写!”我再现一脸惊疑:“真的没写”学生们一脸诚恳:“的确没写。”

  见他们步步入瓮,我这下才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说:“可我的书上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背诵《××》这篇课文’。”学生:“在哪儿我看看。”学生们必须要眼见为实。我把书高高举起,指着一处空白:“看,在这儿。”同学们个个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前排的同学甚至站了起来。我问:“看见了吗”离我较近的学生起身瞅了瞅我指的地方:“明明没有嘛……”见时机成熟,我慷慨激昂,声音提高了八度道:“当然,这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见的。只有那些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人才看得见……”

  同学们都学过《皇帝的新装》,明白自己上当了,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开心地笑了。我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三行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教室里静悄悄的。有不少学生埋头记下了这三句话。稍后,我再一次举起了书,指着原本没有的文字,问:“看见了吗”。学生们齐声高呼:“看见啦!”我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你上课在干啥。学生小万上课老是讲话,经常干扰课堂,让我不能集中精力把课上得完整流畅。今日上课,又是如此。我便将他叫起来,问他为什么总是讲话。他居然把头一昂,一副桀骜不驯的样貌,对我说他没有讲话,说完就一屁股坐下了。那趾高气扬的神态,那毫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架势,当时还真的把我给愣住了!还有学生小陶,明明上课在睡觉,我把他喊起来,他却说自己没有睡觉。这种学生,气煞人也,可还奈何他不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连连在学生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下来深长思之,问题在我这儿,是我问的方式没对,让学生有了可乘之机。我想出了再次应对此种状况的办法,准备着第二次与小万或是小陶交锋。

  果不其然,没隔几天小万就再次在我的课堂上“活跃”起来。我明白机会来了,于是呼其姓名,叫将起来。小万站起来时一副大义凛然的样貌,以为我又拿他没辙。

  我不急不躁,和颜悦色地问他:“你刚才在干什么”可能是以为我又会怒气冲天地大声训斥他,所以我的语调和问话都出乎了他的预料。应对没有准备的问话,他显得有些慌张,连忙说:“没干什么。”初问得逞,我继续和蔼地追问:“真的什么也没干吗”小万感到十分蹊跷,低头仔细思量一番后回答说:“真的什么也没干。”二问得逞,我稍微提高了声调,佯作严肃再问:“的确什么也没干吗”小万不知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信心开始减退,没有了刚站起来时的器张气焰,轻轻地说:“的确什么也没干。”

  再问:“当真什么也没干”,再答:“当真什么也没干。”我陡然提高声调,声色俱厉地喝道:“大胆!好一个‘什么也没干’!身为学生,上课时间就应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用心开动脑筋,用心举手发言……你却什么也不干!你自己说说议该当何罪”小万懵了,一下子,张口结舌,低头不语。我乘胜追击:“该不该站”小万心悦诚服,连称:“该,该。”

初中语文随笔4

  夏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每当到了夏天,我都会高兴的手舞足蹈。因为夏天,我就可以投入游泳池的怀抱,尽情地在水里穿梭,嬉戏,玩耍,就像那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喜欢这种没有拘束的感觉。到了水中,身体触及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清凉,全身脱胎换骨一般,如鱼得水,好爽啊。从水里出来,我又进入了另一个冰凉的世界,我家的冰箱。我可以开怀畅饮冷饮。什么冰淇淋啦,什么雪糕啦,什么冰棒啦,什么汽水啦,整个粉妆玉砌的雪糕世界都是我的。但最为诱人的就是外婆家的一望无际的荷塘。

  外婆家是在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村子依山傍水,山明水秀,一点也没有大城市里的喧闹。在那诗画般的美景里,既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纯真,也可以忘掉那些累人的功课。

  清澈的荷塘里,白的、粉的、怒放的、含苞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那绿油油的荷叶之中,昂然飘摇于仲夏的柔柔微风里,娇媚可爱,出尘脱俗,就好像那些天真的小女孩一样。夏天的阳光宛如一袭金纱,轻轻的披在它们身上,映得晶莹剔透的圆滚滚的露珠,越发熠熠生辉。当你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小坐时,可以欣赏耦梗间鱼儿浅游;看蜻蜓在荷花上飞停觅寻,听鸟雀在绿荫里吱吱歌唱。

  十一个夏天就这样流逝过去了,如同一个个美丽的夏梦。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都抹不去!

初中语文随笔5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同时还有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以此活动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以及在家表现,并听取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同时家长也通过教师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清楚认识到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对老师的交流,更好地配合老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这次家访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具体地反思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共同督促

  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的心声。从家访中,我们处处可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寄托着家长对他们百分之百的期望。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学生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孩子*时有烦恼最愿意倾诉的对象还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家长能配合老师,多关注孩子不在学校时的表现,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那么学校的教育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家访效果的反馈

  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家访后加强对学生的督导,可以巩固家访的效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家访后,老师应对学生及时加以督导,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老师应把握好这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构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

  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很多家长面对逐渐步入高中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很困惑,似乎与孩子的沟通更困难了,然而从我们与他们的沟通谈话中似乎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往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惑,所以当我们每走出一个学生的家里时,家长都是对学校此次的活动表示万分的感激。

  通过这次家访不仅能够广泛听取社会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更主要的是让我们都获得了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的机会,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顺利,真正实现获得德育和智育全面的双丰收。

初中语文随笔6

  如何在一课时内把一篇较长较难的课文教出精彩,这是一个让所有语文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人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进行自由赏析,仿佛不让学生自由赏析就不符合新课改精神一样。但我以为,教师引导下的选点赏析也许比自由赏析更适合这样的课文。

  对于较长较难的课文,自由赏析往往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提升和收获。由于文章较长较难,学生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时,往往会避开难句,来赏析较为容易的句子,“这样做付出的劳动成本显然是最低的”①。而且,很多情况下,“老师没有任何针对其分析不足的质疑与追问,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待本教学环节完成,思维状态还仅仅停留在自己分析的水*上”②。如果教师引导点拨,课堂时间将会更加紧张。更重要的是,那些真正精彩的、有表现力的难句很可能被忽略过去。

  学生在自由赏析的皆大欢喜之后,留下的是浅薄的收获。王君老师第一次教《敬畏自然》时采取了自由赏析的方法,但教学很失败,她后来说:“鉴于课文比较难,‘放羊式’教学并不适合学生。”③可见,教有长度有难度的课文不适合采取自由赏析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自由赏析更符合新课改理念中的“选择性”,虽然教师引导下的选点赏析有“教师牵着走”的嫌疑,但选点赏析毕竟有它的优势。

  相比之下,选点赏析能集中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益。所谓“选点赏析”,就是教师选定几个语言点,引导学生集中赏析这个点。当课文长、课时紧时,选点赏析能集中学生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益,诚如张金保老师说:“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类别、某一重点的教学内容,直接地、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进课文的重点部分或关键部分……有助于学生快捷而深入地领会文章内容。”④我们必须痛苦地承认,在当下,受课时所限,师生不能穷尽一篇长文所有的精彩,否则,学习《雷雨》这样的课文,一星期的时间怎么可能够用?既然必须舍弃大量的内容,那我们为什么不集中火力去攻击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呢?童志斌老师教《雷雨》⑤,大胆舍弃,只选了五个点——“洋火”“你们”“汗涔涔”“半晌”“支票”——来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并获得了全国赛课第一名。

  如何进行选点赏析呢?我认为,所选的点必须少,所设计的教学层次必须细腻。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短短一课时内反而给学生蜻蜓点水之感,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选的语言点必须少而精,从而让重点突出。而且,教学不是给学生灌输一个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选的语言点少,才能让学生从容不迫地体验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有利于教师设计出层次细腻的教学过程。教师设计细腻的教学层次,目的在于降低难度,分解目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点,并最终形成鲜明而流畅的教学节奏。

  王君老师教《敬畏自然》⑥这篇较长较难的课文,第二个教学方案只选了三处语言点进行品析,在品析“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时,引导学生分别用“反问句的语气”“变为肯定句”“变为感叹句”“用无奈的语气”“用愤怒的语气”“用恐惧的语气”来诵读,然后,让学生仿写词句,“创造一个新句子来读”……课堂上书声琅琅,层次细腻,过程生动。

初中语文随笔7

  夕已沉沦,一点点胭脂随着冰冷消释,一树清秀招得夕阳将那棱棱角角染红。雪将下未下,就已是难以触得的悲伤。仿佛悲苦了一生,盼了一生,不过镜花水月。却总有人坐在河畔,就那样心碎的看着,水影轻轻地晃着,晃走了曾千悲万苦的承诺。天地变色,不过人心一瞬。

  雪下的给外小心,生怕将那万千景象毁得支离破碎,荡漾,拼凑着衰败的有一切,把朝朝暮暮染得发白,却从骨子里透出不可比拟的寒冷,直至这个世界白的一望无际,才回眸发现这个世界其实也一无所有,只有在这极寒的境域里,将那几世哀愁肆无忌惮的挥发。

  这个世界,好美,美得令人落泪,美得不似人间,就是这场雪,再梦里还依稀记得它的模样,白的凄惨,美的悲哀,伸手去触摸,却越发的让一切消失的无边无际,但越是消释,好似一切就更真切,不可抹去。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雪,连心都遮住了三分,忍住悲痛,为它痴迷,

  见到雪中影影绰绰的孤姿,就像在编织一场梦境,梦里总有那些背影支撑着整个梦境。不会被眼泪崩塌,就那样经营着,尽管自己已被悲伤浸润得一塌糊涂。看久了才知道,原来不是守护,更多的是在找寻什么,在那一片白雪茫茫,失落的找着,却也从未放弃。夜风呼啸,让一切都摇曳着,没有从天而降的悲悯,又是一望无际的沉寂。

  摇曳,好似天地都在摆动,而心却早已荒凉在了一方土地,爱上了那雪,也是爱上了许久不见的誓言,那般悄无声息,只因泪洒尽滋润了苍老的天地。却也换不来宁和与安详。

  指尖都染上那夕阳,却又因雪,苍白可见,那般惨淡如歌如泣,辨认不清的面容映照在雪中,灰茫茫的,倒也是一种美的意味。白雪纷纷,下的不可抑制,那哀愁似是飘的漫无边际,再也收不回来了。

  摇啊,飘啊,仿佛又是几生几世,这承诺不要也罢,不过就是吹散了心……

  天地变色,人心也变。

初中语文随笔8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同时还有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以此活动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以及在家表现,并听取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同时家长也通过教师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清楚认识到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对老师的交流,更好地配合老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这次家访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具体地反思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共同督促

  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的心声。从家访中,我们处处可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寄托着家长对他们百分之百的期望。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学生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孩子*时有烦恼最愿意倾诉的对象还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家长能配合老师,多关注孩子不在学校时的表现,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那么学校的教育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家访效果的反馈

  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家访后加强对学生的督导,可以巩固家访的效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家访后,老师应对学生及时加以督导,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老师应把握好这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构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

  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很多家长面对逐渐步入高中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很困惑,似乎与孩子的沟通更困难了,然而从我们与他们的沟通谈话中似乎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往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惑,所以当我们每走出一个学生的家里时,家长都是对学校此次的活动表示万分的感激。

  通过这次家访不仅能够广泛听取社会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更主要的是让我们都获得了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的机会,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顺利,真正实现获得德育和智育全面的双丰收。

初中语文随笔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课文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体会作者文章的特色,学以致用,为今后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基础。要使学生得到发展,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话语自由空间,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多读书,善于积累,勤动手是提高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呢?现就此话题谈淡几点具体的做法。

  1、日记或者片段描写入手,激发写作兴趣:

  “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魏书生)从日记入手激活学生兴趣,在爱好兴趣中打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的写日记的方法。第二,创设情景,写好活动日记。“运动会”、“五四”、“十一”、 “教师节”、“元旦”等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写起作文来新鲜、刺激,就能抒写真情实感。并用“新闻发布台”、“故事笑话林”“手抄自办报”、“班级明星榜”、“聪明一休屋”等形式,营造作文环境。以此来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生活信息,真实地、创造性地“再现”到文章中。

  2、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②这样的作文教学能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思考,实现全体参与、个别辅导。拓展写作空间,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材料,促进思维和表达。

  写作时应该做到:

  一、学会审题,把握选材。

  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只有弄清题目每个字的含义,才能确定中心。所以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初中以记叙文为主,应注意题目的范围和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接下来是如何选材,有些同学作文中心不突出,内容没有详略。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概念:选材必须围绕中心,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要详写。接着给他们作文趣目,让他们确定中心,概述所选的几件事。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如何审题和选材有了正确认识。

  掌握了审题和选材,还不能写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告诉我们材料的积累是写作非常关键。

  二、拓宽阅读面,善于发现。

  如果我们仅凭借语文课内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男边的人、事、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异且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电子时代,电视与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给学生比书本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知识。面对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应如何选择呢?我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看,在家长的帮助下认*善美假丑恶,提高提高的审美能力,并把它和看书、参观,做游戏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各种积累相互联系,更系统化。而网络为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我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勤于积累,注重练习。

  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但是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写一次随笔,把最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每天有一名学生把自已所写抄写在小黑板上,课间同学们帮助他论证字、调、句的错误。使同学们少写“土语”,多用“雅词”。总之,凡自已的亲身经历,喜怒哀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读书、看报,积累了知识。仿写、改写、周记、书信掌握多种写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又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达到多练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效果较好。

初中语文随笔10

  老师像一棵苍天大树,我们就像那一片片树叶,大树养育着我们,让我们快乐地成长;老师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这些鲜艳的花朵;老师还像一把金钥匙,带领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我的语文老师姓熊。她有一头乌黑光亮的短发,一对浓密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起来很威严。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节自习课。我后面的同学跟我讲话,他说:“我用这个东西换你的铁条,可以吗?”我本来不想搭理他,但是又一想,老师一定不会发现的,我还是用眼神回复他一下吧。于是,我转过身去,瞪了他一眼,表示不要跟我说话。真不巧,仍没逃过老师的眼睛。老师以为是我转过去跟他讲话,于是非常生气地把我的桌子拉到了一旁。我心想:明明是他先找我讲话,却只要我出去,哼,我就不出去。我就坐在座位上,什么也不干了,也不肯出去。老师见我一动不动,就用力地把我拉了出去。放学后,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亲切地对我说:“马金戈,自习课需要认真专心,作业才会做得又快又准确,老师希望你以后能注意力集中,不受别人的影响。”最后我知道了,老师这样做,是不想让别人影响我。

  记得还有一次,课堂上,我在写作文,背没挺直,熊老师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背部,并温柔地说:“马金戈,你的背要挺直,不然,你的身高就会减少几厘米,也就不帅气了哦。”我听了,立刻坐直了身体,老师满意地笑了。

  老师教给了我很多知识和道理,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而我有时却不听话,以后我要用心听老师的教诲,尊敬老师。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5)

——初中语文随笔10篇

初中语文随笔1

  窗外的雨稀稀沥沥的下着,夹杂着小孩子游戏的声音,向窗外望去,一片茫然,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水?或许吧。我爱水,这是事实,虽然我直到现在还不会游泳,我时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向往大海的鱼,住在小溪里,想象着大海的辽阔,大海的碧波万顷,可是要到大海去,需要冲出漩涡,绕过急流,越过险滩,最终跳跃龙门,到达心中的圣地。路途遥远,曲折,终点可望而不可及,但,我要冲,我要试一试,只有尽力的闯一番,才不会留下遗憾。

  我不知道前路有多艰险,也不知道如果到不了终点怎么办,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如果连试都不试一下,永远也到不了终点。

  这似乎仅仅是想象,我敢吗?我已经没有勇气再往上飞,我害怕再受伤,数学考27分是我永远的伤疤,曾经的豪言壮语灰飞烟灭,一切定格在一张不及格试卷上,一张我不敢面对有又无法回避的试卷上。二十七,二十七!一个似乎很可笑的分数,一个充满无奈的分数,一个令老师和同学目瞪口呆的分数,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分数!我完了?我完了!

  窗外的雨还在下,嘀嘀哒哒的敲击着窗户,小孩子的玩闹声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止,我忽然想到河边走走――已经很长时间没再去过河边了。河水轻轻的流淌,向着远方――只能说是远方,河水也不知道他要流向哪里,但是他还是在流淌,静静的,静静的,走向未知的远方。水已经变得污浊了,却并不因此有丝毫的停歇。我想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雨停了,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打点好行囊,朝着梦想出发吧!

  天晴了,乌云一定会散去的。

初中语文随笔2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语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语文得多读、多背、多写”,这样的箴言听得不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书上要求背诵的,我要求学生背诵;书上没作要求的,只要我认为有必要,依然要求学生背诵。有老师知晓后,惊呼:学生不唱反调呀我笑眯眯地说:“反对归反对,但是要求还得执行,我有治学生的高招。”有一次,我就挫败了学生的“谋反”——

  上完《马说》《虎说》《为学》三篇文言短文后,我说:“同学们,今日所学的文言文,请大家课后熟读成诵,并于三日之内到组长处过关。”一个学生喊道:“这三篇短文不要求背诵!”有人跟着附和:“此刻不是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吗”还有人说:“这明显是加重我们的负担,我们不背!”我惊讶地发问:“怎样同学们,难道你们书上没写着背诵这篇课文”学生们异口同声:“没写!”我再现一脸惊疑:“真的没写”学生们一脸诚恳:“的确没写。”

  见他们步步入瓮,我这下才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说:“可我的书上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背诵《××》这篇课文’。”学生:“在哪儿我看看。”学生们必须要眼见为实。我把书高高举起,指着一处空白:“看,在这儿。”同学们个个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前排的同学甚至站了起来。我问:“看见了吗”离我较近的学生起身瞅了瞅我指的地方:“明明没有嘛……”见时机成熟,我慷慨激昂,声音提高了八度道:“当然,这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见的。只有那些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人才看得见……”

  同学们都学过《皇帝的新装》,明白自己上当了,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开心地笑了。我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三行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教室里静悄悄的。有不少学生埋头记下了这三句话。稍后,我再一次举起了书,指着原本没有的文字,问:“看见了吗”。学生们齐声高呼:“看见啦!”我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你上课在干啥。学生小万上课老是讲话,经常干扰课堂,让我不能集中精力把课上得完整流畅。今日上课,又是如此。我便将他叫起来,问他为什么总是讲话。他居然把头一昂,一副桀骜不驯的样貌,对我说他没有讲话,说完就一屁股坐下了。那趾高气扬的神态,那毫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架势,当时还真的把我给愣住了!还有学生小陶,明明上课在睡觉,我把他喊起来,他却说自己没有睡觉。这种学生,气煞人也,可还奈何他不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连连在学生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下来深长思之,问题在我这儿,是我问的方式没对,让学生有了可乘之机。我想出了再次应对此种状况的办法,准备着第二次与小万或是小陶交锋。

  果不其然,没隔几天小万就再次在我的课堂上“活跃”起来。我明白机会来了,于是呼其姓名,叫将起来。小万站起来时一副大义凛然的样貌,以为我又拿他没辙。

  我不急不躁,和颜悦色地问他:“你刚才在干什么”可能是以为我又会怒气冲天地大声训斥他,所以我的语调和问话都出乎了他的预料。应对没有准备的问话,他显得有些慌张,连忙说:“没干什么。”初问得逞,我继续和蔼地追问:“真的什么也没干吗”小万感到十分蹊跷,低头仔细思量一番后回答说:“真的什么也没干。”二问得逞,我稍微提高了声调,佯作严肃再问:“的确什么也没干吗”小万不知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信心开始减退,没有了刚站起来时的器张气焰,轻轻地说:“的确什么也没干。”

  再问:“当真什么也没干”,再答:“当真什么也没干。”我陡然提高声调,声色俱厉地喝道:“大胆!好一个‘什么也没干’!身为学生,上课时间就应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用心开动脑筋,用心举手发言……你却什么也不干!你自己说说议该当何罪”小万懵了,一下子,张口结舌,低头不语。我乘胜追击:“该不该站”小万心悦诚服,连称:“该,该。”

初中语文随笔3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虽未有大作问世,但是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我们此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应遵循的一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好处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资料上来说从来就是综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资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此刻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了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它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只是无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产生的。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逻修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此刻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推荐”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资料”,倘若抛开理念好处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向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以考的资料为标准学为考服务。那么此刻“新课标”的推荐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目前由于中考不考因而教师也不教语法,学生便无从明白“短语”、“句子成份”、“句子主干”、“复句类型”,这不但是不能以语法思维习惯来感受母语,而且使英语语法教学也无法顺利地贯通下去。其实一个学生倘若不进行专门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对语言资料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资料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能够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透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能够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神。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写的”。应对这样的“独特感悟”,乐耶忧耶怕只能无言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好处建构时,才能构成阅读者的个人好处,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是问题是学生此刻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资料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必须的距离。因此帮忙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资料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此刻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陈陈相因”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就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三颗枸杞豆》这样描述太阳:“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倘若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务必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主角定位应是“师生*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我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学生的生活*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倘若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适宜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构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好处上的相得益彰。

初中语文随笔4

  迷人的春天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夏日的晴空,是灿烂多姿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大地生育的时节;而冬天,大地仿佛处于睡眠状态,一切是那么的安详。

  冬去春来,夏去秋至,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的变幻着日月星辰,风云雨雾。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自然去体验春、夏、秋、冬,领略四季风光。

  艳丽的春天。

  我喜欢春天,喜欢它的艳丽,喜欢它的新颖,喜欢它的淡雅。春姑娘把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插满了大地,有嫩黄的迎春花,洁白的水仙花,淡绿的兰花,分红的桃花,把大地装扮得格外漂亮。

  啊!春姑娘,你赶走了冬天的严寒和沉寂,带来了春天的明媚和热闹,你还把满天的星星送给了夜姑娘,让夜晚更明更亮。

  灼热的夏天。

  我喜欢夏天,喜欢它的热情,喜欢它的稳重,喜欢它的浪漫。夏姑娘把美丽的月光、俏丽的树木、缓缓流动的溪水、悦耳动听的哇鸣,组成了一首婉转的乐曲。

  啊!夏姑娘,你令我心旷神怡,犹如在花中游,画在我眼中,真是妙不可言,使我回味无穷。

  丰收的秋天。

  我喜欢秋天,喜欢它的金黄,喜欢它的活泼,喜欢它的成熟。秋姑娘把红红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腰。欢快的小鸟,飞翔的大雁唱着、叫着,像是在说:“熟了,都熟了,收获的季节到了!”

  啊!秋姑娘,你让摘果的小孩子们看着一筐筐的苹果和梨,笑在脸上,甜在心上。

  洁白的冬天。

  我喜欢冬天,喜欢它的纯洁,喜欢它的突如其来,喜欢它的朴素。冬姑娘把像小银珠,像小雨点,想柳絮杨花的白雪挂满了百茫茫的天幕雪帘。我拾起一片雪花,这精巧的六瓣雪花出自谁的巧手,又是谁把它放非天空?我手中的雪花闪着光泽,白的透明。我躺在雪地上,身子下面的雪软软的。雪轻柔地吻着我,感觉麻酥酥的,让我心碎。

  啊!冬姑娘,你给我带来不寻常的情感—和睦、喜悦、赞叹。

  一年四季是那么的美好,让我们共同享受吧!

初中语文随笔5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同时还有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以此活动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学习环境以及在家表现,并听取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同时家长也通过教师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清楚认识到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对老师的交流,更好地配合老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这次家访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具体地反思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共同督促

  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的心声。从家访中,我们处处可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寄托着家长对他们百分之百的期望。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学生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孩子*时有烦恼最愿意倾诉的对象还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家长能配合老师,多关注孩子不在学校时的表现,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那么学校的教育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家访效果的反馈

  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家访后加强对学生的督导,可以巩固家访的效果。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尤其是后进生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必然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家访后,老师应对学生及时加以督导,因为家访必定引起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老师应把握好这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构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渠道

  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很多家长面对逐渐步入高中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很困惑,似乎与孩子的沟通更困难了,然而从我们与他们的沟通谈话中似乎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往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惑,所以当我们每走出一个学生的家里时,家长都是对学校此次的活动表示万分的感激。

  通过这次家访不仅能够广泛听取社会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更主要的是让我们都获得了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的机会,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顺利,真正实现获得德育和智育全面的双丰收。

初中语文随笔6

  一双浓浓的眉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这就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

  记得我上第一节语文课时,班里特别乱,老师好像生气了,缓慢的走进教室,大声说到:“上课了知道吗?不知道上语文课吗?连书都不准备…。”说完之后正式上课,课上老师非常严肃,没有走神的事件,45分钟过去了,当然,下课了,全班都在说语文老师真厉害。当然,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严师出高徒”吗?

  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所以每天都收作业,可是由于某些同学不配合,也怪我不劲督促,毕竟都是新同学,也不想伤害友谊,所以作业交的总是拖拖拉拉,老师总是严肃地说:“在这么着,你……”

  老师非常严肃。但有一天,我看到老师笑了。那天课上,讲《紫藤萝花瀑布》那一课,“看到紫藤萝花顽强的活着,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老师问。这时有个同学说:“高兴。”这时,老师微微一笑,全班同学都笑了,可能是这个同学回答得比较可笑吧?但我不是。

  在我的印象里,一向很严肃的老师也会笑。

初中语文随笔7

  今天,我们要参加一次与众不同的运动会,以往,我们总是参加运动竞技的运动会,而这一次,我们要参加的是趣味运动会。

  早上,阳光明媚,我们兴奋地搬了椅子跑到楼下,在进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之后,便开始了活跃的体操开幕仪式,体操开幕仪式上,我们很紧张地发挥出我们的最好水*。之后,我们激烈的正式比赛开始了,我参加了拔河比赛,一开始还没到我的比赛,我大声地在椅子上助威,有时激动得差点站起来,看着赛手们努力拼搏,我也焦急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自己参加的拔河比赛快点到来。同学们有的在目不转睛地观看比赛,有的在和其他同学指指点点地讨论到底鹿死谁手,有的正在大声为赛手加油……过了一会儿,我听到叫我们班的赛手拔河了,便呼地从椅子上窜起来,和其他赛手们一起象箭一样向拔河场地冲去。我们紧握着又粗又长的绳,只见体育老师把小旗向下一挥,我们便使出全身力气向后拉,就这样僵持不下,不一会儿,也不知道对方哪儿来那么大的力气,一下就把我们拉过去了,很失望,下定决心一定要赢回来。可是,我的手都要拉脱臼了,还是被他们拽过去了,我很自责,“我好不容易参加了一个项目却输了,唉!”之后的比赛项目我也没心思看了,只吃了些东西。

  最后我们得到了五年级第一名,不但赢得了证书,还有一个大奖杯,虽然它不是金子做的,可我却觉得它是我见过的最美丽、最珍贵的奖杯。在我旁边的同学段旭甚至开玩笑地说:“嘿嘿,用那个大号奖杯喝酒可以喝个够!”就连我的失望情绪也烟消云散了,我想,“下一次我要把拔河的分数也争回来。”下一次运动会,我们期待你。

初中语文随笔8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语文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随笔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的写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分析了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点,并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作文教学

  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文主要是通过给定命题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字和语文逻辑的掌握能力。随笔训练是语文作文的一种重要的训练形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即兴的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丰富自己的写作灵感,为作文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随笔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点

  (一)形式灵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初中作文训练中有很多种训练形式,但是随笔训练的形式更加的灵活。随笔训练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过多的要求,主要就是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这种训练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创作的过程中大胆的发挥,不断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准备。

  (二)思想自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思想是写作的重中之重,作文主要就是锻炼学生对思想的总结。随笔训练的形式,不局限学生的写作思想,学生可以在创作中尽情的发挥,大胆的进行思想表达。学生还可以将社会现实中的情况在创作中如实的进行表达和还原,充分的展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思维是写作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模式,拥有了正确的写作想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随笔训练在形式和思想上较为自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写作思维的延伸,对学生写作思维和创作灵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笔训练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拘束、能够随性的发挥,这些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促使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二、提高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作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在作文的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素材和灵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创作成果。在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中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在随笔训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趣味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养成随笔训练的习惯,而且趣味课堂也可以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二)以素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写作主要是学生通过一定的素材,进行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在学生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中学生对素材的积累极为重要。只有创作灵感,而缺失素材的积累,学生的作文就会特别的空洞,没有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资料、报纸,观看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行素材的收集和积累,然后在进行随笔训练和作文写作。学生在素材收集时一定要进行素材的整理和记录,并在这一阶段进行随笔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素材的掌握,还可以通过随笔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丰富自己对素材的理解。

  (三)以生活为媒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种事物或者行为的看法和观点。在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以实际生活为媒介,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灵感和素材,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七年级作文专题一“写人作文指导”,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要引导学生以人物的实际生活事例为主,在写作中要真实的体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并且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进行随笔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将实际生活贴切的通过随便训练及作文写作的形式展现中来,而且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更加的真实,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对初中作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文随笔训练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写作水*的提高保驾护航。

  作者:罗福权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茜.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20xx,13(3):360-361.

  [2]王永军.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10):30-30.

初中语文随笔9

  今天,我和八(二)班同学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在当时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了解他借“世外桃源”这一虚构的故事表达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课堂正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一位女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到底有没有‘桃花源’哪?”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等我回答,学生们已争论开来:“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渔人作了标记,按标记去找却找不到了,说明它不存在。”一个男生先发表意见。不待其坐下,又一个学生噌地站起来, “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皆叹惋’,他们不想被外人打扰,可能破坏了渔人的标记。”“那记号能毁,小溪能毁吗?顺着溪流走到尽头就应该能找到,找不到就说明不存在。”新来的罗甫红说。 “就是,如果存在,太守能不知道它在哪儿吗?县里就那么大地方,县里人成天砍柴、打猎、捕鱼,哪里有什么,他们能不知道吗?” “书上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不易察觉,不易被发现。”正在争论,一个细心的女孩又找到了新的依据:“文中有一句话——‘便扶向路’,就是原路返回,那说明他记住了路,最终却找不到,暗示着桃花源不存在。” “还有,东晋时期战乱纷起,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山清水秀,生活富足,和和睦睦,怎么可能?象做梦一样。”一贯善于思考的刘宾说,“老师,这是否就是陶渊明的一个梦呢?”

  “梦?”我一时间感慨万千,陶渊明生活在战乱纷起的环境里,他渴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孩子幸福愉快的社会环境,而在当时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可不就是他的一个梦呀!

  这篇课文选入课本多少年了,我教读此篇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早已烂熟于心:朗读——理解大意——介绍写作背景,一年又一年,从没有听到如此激烈的辩论、如此新奇的想法,今天的课堂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准备好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比起“梦”这一精辟概括如此地苍白无力。由这件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几年教材一换再换,可那几篇名篇却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每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背影〉〉等篇目,我几乎连书也不用拿了,还美其名曰“有经验了”,可从今天来看,这种经验难道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羁绊?因为它教会我“墨守陈规”“不敢超越”。我再也不敢卖弄“经验”了。

  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研讨、反思,对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总结分析,方可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十几年中,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时,注重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整理成笔记,在复习时,根据已总结的各课知识点,学生有序地进行复习,记忆。有了上学期的基础,本学期我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归纳总结每课知识点的方法,会有好的效果吗?我尝试着。我记得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多次强调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自己去领悟、体会,也有人说,语文是提高学生悟性的。

  想想也是,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读”之太少,“悟”之太浅,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要求学生先预习后做导学稿,但往往舍不得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预习,怕因此耽误了教学,然而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是不是???但我深信,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预习时间,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必须让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整理的习惯。在*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虽然让学生去预习了,但一堂课不深入,草草结束,所以必须交给他们方法,比如,预习时应从那几方面入手,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那种要求等等,让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也可限时限量预习,如,几分钟预习完那一部分内容,有意识强制学生去读去看,提高效率。其次,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整理成册。

  在本学期中,我教给学生不同类型课的知识点归纳框架,让学生去套。

  总之,我在尝试、摸索,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我努力过,奋斗过。

初中语文随笔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课文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体会作者文章的特色,学以致用,为今后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基础。要使学生得到发展,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话语自由空间,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多读书,善于积累,勤动手是提高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呢?现就此话题谈淡几点具体的做法。

  1、日记或者片段描写入手,激发写作兴趣:

  “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求真、向善、爱美。”(魏书生)从日记入手激活学生兴趣,在爱好兴趣中打开学生写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学会观察,写好分类日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分类别的写日记的方法。第二,创设情景,写好活动日记。“运动会”、“五四”、“十一”、 “教师节”、“元旦”等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写起作文来新鲜、刺激,就能抒写真情实感。并用“新闻发布台”、“故事笑话林”“手抄自办报”、“班级明星榜”、“聪明一休屋”等形式,营造作文环境。以此来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生活信息,真实地、创造性地“再现”到文章中。

  2、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②这样的作文教学能营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思考,实现全体参与、个别辅导。拓展写作空间,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材料,促进思维和表达。

  写作时应该做到:

  一、学会审题,把握选材。

  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只有弄清题目每个字的含义,才能确定中心。所以审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初中以记叙文为主,应注意题目的范围和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接下来是如何选材,有些同学作文中心不突出,内容没有详略。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概念:选材必须围绕中心,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要详写。接着给他们作文趣目,让他们确定中心,概述所选的几件事。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如何审题和选材有了正确认识。

  掌握了审题和选材,还不能写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告诉我们材料的积累是写作非常关键。

  二、拓宽阅读面,善于发现。

  如果我们仅凭借语文课内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男边的人、事、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异且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电子时代,电视与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给学生比书本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知识。面对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应如何选择呢?我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看,在家长的帮助下认*善美假丑恶,提高提高的审美能力,并把它和看书、参观,做游戏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各种积累相互联系,更系统化。而网络为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我们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勤于积累,注重练习。

  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但是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写一次随笔,把最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每天有一名学生把自已所写抄写在小黑板上,课间同学们帮助他论证字、调、句的错误。使同学们少写“土语”,多用“雅词”。总之,凡自已的亲身经历,喜怒哀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读书、看报,积累了知识。仿写、改写、周记、书信掌握多种写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又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又不加重学生负担,达到多练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效果较好。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6)

——初中语文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菁选5篇)

初中语文老师听课心得体会1

  本星期,我有幸参加了xx县教育局组织的“20xxxx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课堂观摩。授课教师都是xx县非常优秀的乡镇语文教师,每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xx中学的x老师和xx中学的xxx老师。使我对新课程、新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新课改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精彩的讲课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注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并抓住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疑问引导全班学生思考,给予正确解答。

  三、课堂中,鼓励性语言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以及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朗读环节中,有一名学生读得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并鼓励了他:“一次比一次又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语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以后更好的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总之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同时我也认识到城乡孩子的差别,部分因素也在我们教师,因为我比较后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对基础知识抓得踏实。譬如:八年级还指导学生找多音字词和其他生字,朗读时再三指导,下课时教学任务似乎不完整也很自然地宣布下课。而我们乡村老师却总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把课文讲解全部留给了老师,学生课堂上读的时间少,对重难点句子的品读、感悟做得不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不高。当然,这是很多因素造成地。但我通过这次学习,心情焦急,也很矛盾,要想在课堂上把基础抓好,可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总之感想很多呀。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拼搏探索,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中学语文的教学。尽最大努力缩小与其他乡镇教育的差别。

初中语文老师听课心得体会2

  20xx年xx月xx日至xx日,xx县组织了一次xx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的活动,因此,我也有幸在xx县实验中学听了两位专家和我县的俩位骨干教师讲的四节课,听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各位语文老师的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在此,我针对此次听课,谈一些心得体会。

  上课教师一些值得我去学习借鉴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形式多样

  几位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前导入,与学生的沟通,创设各种活动的情景,或是播放音乐,或是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从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前准备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知处在兴奋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出学习问题,也能较好的导入新课。

  二、课件的设计使用恰到好处

  这些教师都设计了自己的课件。课件的一些亮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堂课活泼可爱,让学生充满激情的上完这堂课。这使我认识到辅助工具的使用能极大的丰富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好玩、有趣,学生就更愿意学习。

  三、课堂语言流利,能较好的提出创设性问题

  课堂创设性问题过渡自然巧妙,能很好的过渡到各个段落,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能由浅到深,深刻体会到文章主旨,体会到所表达的情感,课堂流利的语言烘托出题中的问题情景,并对学生的言行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信心,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具有良好素质

  教师的基本功和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在听课中我发现这些老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尤其是xxx老师,她的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她的语言很有特色,使这堂课安排的很紧促,使教学设计能一环扣一环,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五、教学过程要条理清晰

  这些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条理性,层次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新知识的呈现巧妙自然,有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体现出第一环节是第二环节的支柱,第二环节是第一环节的逐步发展。xx老师的课堂在这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能找准并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展开使学生能较好的把握课文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适合学生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

  1、是不以讲为主,以师生互动、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2、是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的活动之中。

  听了这四位教师的课之后,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体育教学不断地充实。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不断成长。

  总之,这一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初中语文老师听课心得体会3

  本星期,我有幸参加了xx县教育局组织的“20xxxx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课堂观摩。授课教师都是xx县非常优秀的乡镇语文教师,每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xx中学的x老师和xx中学的xxx老师。使我对新课程、新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新课改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精彩的讲课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注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并抓住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疑问引导全班学生思考,给予正确解答。

  三、课堂中,鼓励性语言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以及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朗读环节中,有一名学生读得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并鼓励了他:“一次比一次又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语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以后更好的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总之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同时我也认识到城乡孩子的差别,部分因素也在我们教师,因为我比较后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对基础知识抓得踏实。譬如:八年级还指导学生找多音字词和其他生字,朗读时再三指导,下课时教学任务似乎不完整也很自然地宣布下课。而我们乡村老师却总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把课文讲解全部留给了老师,学生课堂上读的时间少,对重难点句子的品读、感悟做得不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不高。当然,这是很多因素造成地。但我通过这次学习,心情焦急,也很矛盾,要想在课堂上把基础抓好,可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总之感想很多呀。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拼搏探索,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中学语文的教学。尽最大努力缩小与其他乡镇教育的差别。

初中语文老师听课心得体会4

  本星期,我有幸参加了xx县教育局组织的“20xxxx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课堂观摩。授课教师都是xx县非常优秀的乡镇语文教师,每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xx中学的x老师和xx中学的xxx老师。使我对新课程、新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新课改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精彩的讲课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

  一、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读”“练”环节中,培养创新精神。“读”“练”的本身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敢于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生注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鼓励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并抓住带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疑问引导全班学生思考,给予正确解答。

  三、课堂中,鼓励性语言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以及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朗读环节中,有一名学生读得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并鼓励了他:“一次比一次又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语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以后更好的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总之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同时我也认识到城乡孩子的差别,部分因素也在我们教师,因为我比较后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对基础知识抓得踏实。譬如:八年级还指导学生找多音字词和其他生字,朗读时再三指导,下课时教学任务似乎不完整也很自然地宣布下课。而我们乡村老师却总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把课文讲解全部留给了老师,学生课堂上读的时间少,对重难点句子的品读、感悟做得不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不高。当然,这是很多因素造成地。但我通过这次学习,心情焦急,也很矛盾,要想在课堂上把基础抓好,可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总之感想很多呀。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教育中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拼搏探索,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中学语文的教学。尽最大努力缩小与其他乡镇教育的差别。

初中语文老师听课心得体会5

  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到庄口初中听课学习。我听了三堂语文课,每一堂课都是具有学习意义,但都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我谨将自己的所得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许老师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中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2、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3、点评朗读。通过这三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汪萍老师在执教《夏感》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天?括号中是这样提示的:(提示:如找关键词,相对应的句子等)。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我对王小兵老师印象深刻,在他的作文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

  四、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五、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这次语文教学学习中,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比较的深厚,例如许老师那堂《羚羊木雕》。虽短短几个字的板书,却能简明扼要出文本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就知其主要内容,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扩展7)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表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表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推荐访问:听课 初中语文 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5篇及评析
上一篇:2023年最新安全教育记录(二十3篇)(精选文档)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3篇(范文推荐)

Copyright @ 2010 - 2024 言曲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言曲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02143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