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经济监督论7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2-17 10:00:04

审计经济监督论7篇审计经济监督论  审计经济监督形式分析  1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  人员接受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经济监督论7篇,供大家参考。

审计经济监督论7篇

篇一:审计经济监督论

  审计经济监督形式分析

  1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

  人员接受托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做出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我国的经济监督具有多样性,除审计监督之外,还主要包括财政、金融证券、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信贷等各专业经济监督形式。两者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和其他各专业经济监督密不行分,相互作用,形成我国国家治理经济监督的子系统。从监督的范围上来讲,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不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被审计对象相对比较广泛,对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事项均可进行综合监督。而财政、税务、金融证券、工商行政管理、信贷等专业经济监督可对国家审计涉及不到的细枝末节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以及行业规定,从而弥补国家审计监督的不足。(二)从监督的层次来看:审计监督更是一种独立的、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对各专业经济监督具有再监督的作用。而国家审计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打算,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重大投资项目等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三)从监督的目标来看:

  1

  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在本质上具有全都性。上世纪七十年月末,审计只是一种会计检查活动,继而不断演化成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论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具有预防、揭露和抵挡三大职能,能够保证国家财产物资以及贵重的人力、物力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而以财政、税务、金融证券等为代表的专业经济监督也不断发挥着经济监督子系统的作用,二者各谋其职、各司其政,共同维护国家治理大系统下经济监督子系统的健康运行和进展。

  2我国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经济监督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与财政、金融证券、税务等专业经济监督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但自成立以来,国家监督也与各专业经济监督存在着不够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整体观念,职责权限不明确首先,由于我国审计领导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审计监督受到多方面的干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每个经济监督部门或多或少会受到监督范围和业务活动的限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大多都着眼于专业本身,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案和约束。比如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可能同时对某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就会消灭重复监督的问题,导致分工不清、侧重点不明确。(二)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由于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上级领导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所以经常造成每个部门为了本部门、本地方的利益,执行业务发生交叉的时候往往缺少沟通和协调,甚至以各自部门规章规定为理由封锁各自的信息和资料,

  2

  对经济活动的系统监督和管理不协作、不协调,不利于各经济监督部门的合力,阻碍了我国经济监督的进展和制度的完善。(三)未能彻底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首先,国家审计的性质和地位就打算了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审计监督的重点应当是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再监督,通过这种再监督促使各专业经济监管部门强化其专业监督职能,而不能利用其综合性去干预专业监管机构的基层监督,甚至忽视其再监督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国家审计是单向审计,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未能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形式缺乏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

  3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协调——以金融审计为例从职能作用的发挥来讲,当各专业经济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时,国家审计的职责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国家审计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监控着我国经济部门的有序运行,而各专业经济监督作为子系统,在微观的层面监控各业务领域的进展。国家审计宏观职能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各专业经济监督的职责更分明,整个监督框架和结构更合理。同时,在国家治理层面考虑,国家审计监督和各专业经济的职能和作用也有部分的融合,他们的宏观目标全都,监督手段大同小异,只在具体的业务目标和业务执行上存在差别,这种交集的存在使得国家审计和专业经济监督存在融合协调的空间,以金融监督为例,它与国家审计的融合便形成了金融审计。金融审计是相对于传统的政府金融审计而言的,它增加了审计的主体和客体,形成了大金融观的概念。由于我国传统的政府金融审计业务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单单凭

  3

  借政府审计本身,无法使金融审计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免疫系统”。因此,需要将民间金融审计和金融内部审计包括进来,形成大金融观的金融审计。金融审计的业务范围将演化为既审计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关,又监督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既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又揭示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内部、中介机构、国家审计部门的乐观作用,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平安、实现金融健康进展的目标。

  4加强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在国家治理实务中的协调要加强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经济监督的协调,削减工作中的冲突,促进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提高经济监督的整体效力。(一)在政策上相互询问,厘清政策和法规界限。从《审计法》到各专业经济监督管理法律再到各部门规章条例等,我国经济监督方面的法规多而杂,且专业的国家审计监督部门难以做到通晓各专业监督的行业规定和政策界限,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做出重大的审计结论和处理时,肯定要向专业监督管理部门询问,以界定合理的界限,统一对问题的看法和生疏,以避开处理不当或者标准不统一。(二)发挥各自主力优势,必要时实行各经济监督部门联合审计、协同办案。在涉及一些重大的违规违纪行为案件时,为搞清状况、抓住线索,有必要实行各执法检察监督部门联合办案,尤其是在分析争辩、汇报执行的环节。对于一些跨部门、跨行业带有明显综合性的案件时,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与各监督形式的协调。(三)明确各自分工,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确保监督不重不漏。对于一些带有较强行业性、综合性的问题,要充

篇二:审计经济监督论

  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审计最本质的特征

  关键词审计本质免疫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审计界不断有人有关审计本质的观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对此,笔者持有异议,现就此作一点研究。何谓本质?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所谓本质,是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隐蔽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这种特殊属性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审计本质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结构中所处的特殊基础地位决定了对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研究清楚审计本质之后才能够对审计职能、审计目标等审计理论结构中的基本概念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与理解,才能更加有效地从审计理论的角度上指导具体的审计实践活动。

  二、审计本质各种观点解析

  (一)历史审计本质理论流派

  “查账论”和“方法论”对当时审计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它侧重于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把审计本质的概念流于表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抛弃。

  1.查账论。“查帐论”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古今中外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周礼》中记载:“凡上之用,财必考于司会,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月成,以岁要考岁成。”著名审计学家蒙哥马利在其著作《蒙氏审计学》第一版中提到“早期的审计是簿记员审计,整个审计过程3/4的时间花在合计和过账上”。查账论在欧美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80年代。查账论是审计本质的鼻祖,但是其本身的缺陷也是巨大的,它

  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并且审查会计也并非审计独有,不能与财政、税务相区别。审计随着时间的发展,涉及到了鉴证、评价、管理等方面。因此“查账论”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方法论。美国会计师协会(AAA)1972年在《审计基本概念公告中》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及事项有关的断言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它把审计的本质看作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方法论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肤浅性,用方法代替实质,并没有从根本上谈及审计的特殊属性在哪,并没有揭示审计的真正本质。

  (二)现有审计本质理论流派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本质理论渐渐跨越了历史的局限时,审计本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现有审计本质理论流派从各个角度阐释了审计本质的某些特征,但是笔者认为都不够全面,值得推敲。

  1.经济监督论。这是目前我国最主流的观点,我国学者在1989年中国审计学会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该观点认为“审计是有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带有较浓计划经济色彩。经济监督和鉴证公证、业绩评价同样是审计职能之一,也不能与其他经济活动向区别。经济监督论限制了审计的外延不利于审计的长远发展。

  2.经济控制论该观点认为审计本质是为了保证受托关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蔡春教授于1992年《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

  出“审计在本质上是受托责任履行的经济控制,审计过程就是一种控制过程,审计行为也是一种控制行为”。经济控制论属于职能范畴论,不能完全反映审计的本质属性。

  3.经济评价论。该观点是在经济监督论与经济控制论基础上由美国会计学会颁布的《基本概念说明》中提出的,该观点认为“审计是为了查明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表现与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将与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有组织的过程”。经济评价论同样属于职能范畴论。

  4.信息论。该理论在资本强权观以及建立在资本强权观基础上的以强调股东的风险承担与控制的公司治理理论,并进一步根据契约观的要求,审计的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会计、统计同样可以认为是信息提供者,显然信息不是审计的特殊属性。

  三、审计本质的再认识

  (一)审计的本质属性

  在对审计本质理论的一些主要流派的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各种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审计的一些属性,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审计的本质。那到底什么是审计呢?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免疫系统是指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能辨识非自体物质(通常是外来的病菌)并将其消灭或排除,从而保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整体工程之统称。它具有清除、修补和预防三方面的功能。将免疫系统应用到审计本质理论中,是十分恰当的,是对审计本质和功能再认识上的升华。因为审计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当经济活动中出现不合规

  行为时,审计主体迅速做出反应,发现经济活动中出现不合规行为,抑制、清除不合规行为,修复不合规行为带来的危害,对各种“病毒”进行预防以保护整个经济活动有序运行。同样审计本质免疫系统论也适用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者一起构成国家“免疫系统”的有机组成,通过审计活动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从而获取抗体对经济不合规行为的预防从而保护国家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

  (二)审计本质是委托或授权

  在审计关系中,审计人只有接受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授权或委托,才能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监督。在委托或授权情况下,国家审计人员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监督,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第三方视角进行鉴证业务,内部审计则提供保证和咨询活动对企业运行中的不合规行为进行预防从而对经济活动起到免疫作用。笔者认为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的本质论并不能从根本上区分审计与财政,税务,检察,因为在经济案件的检察活动中的独立性甚至比审计的独立性更强。由于审计本质在不同的类型的审计活动中的充分体现,因此我认为审计是一个以授权或者委托为基础的在坚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鉴证的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

篇三:审计经济监督论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

  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职能作用研究——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要想更好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就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宏观经济形势。从本质上理解,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为集中决策机制。由于政府集中决策机制存在决策参考的信息不完备、评价政策效益的机制不完善两方面的缺陷,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可能演变成规范意义上的不恰当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脚步的袭来,做好宏观经济调控是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它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指标的控制来渗透至微观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整体的发展和变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优化的同时,国家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主体地位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国家审计可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信息提供者和政策效益的监督者。国家审计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路径则也集中在这两方面。针对目前政府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时面临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加强审计创新,开展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益审计,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以促进政府审计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但是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如何?主要的作用又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在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缺陷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基础。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同市场机制一样,人们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机制运行的

  动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个人逐利行为。如果机制的架构适宜,那么通过这一机制架构会有助于将分散的个人逐利行为导向全民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政府决策的机理制定出的一个最优化的政府机制模型。二、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审计作为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审计的特点是权威性、独立性、公正性,这三大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经济监督地位、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以及间接调控地位。宏观经济调控以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基本目标。(一)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审计在整个宏观调控中处于高层次的监督地位,是国家宏观调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审计是国家授权委托的,并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及其他审计和会计法规对国家部门和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通过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对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和单位在多个关键时段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管控。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监督和管控,保证中观层面的各个经济主体都按照相关财经法规依法办事,推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方针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如此,国家和法律赋予审计以权威性,因此审计不仅有权监督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对财政、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等专门机构进行再监督。审计通过监督主要的职能部门,从源头把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整顿市场秩序,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国家机关和政府层面的正常规范执行。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固有弊病,比如市场的逐利性浪费了资源,并且产生了不均的资源配置,环境污染加剧等一些问题。此外,因市场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由此也逐渐暴露出弊病,给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

  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审计监管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体现出综合性监管的特点,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无法替代的。总的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工作的监督地位非常高,它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涉及的方面较广,实现的是全方位监督。既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包含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专业性监督,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有效推动了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鉴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缺少审计监督或是存在审计监督不力的情况,就无法全方位落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形势下,就很难获取到真实的执行信息。;;(二)独立的间接地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是处于间接调控地位的。在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调控;另一个是间接调控。与财政、金融、计划等部门不同,审计主要是运用经济监督职分析和处理微观审计,而不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管理,由此作出审计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审计作为调控的中介,能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宏观调控。在利用审计间接调控时可以将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一起应用其中,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而且审计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必须是单独设置的,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的专职机构。审计在人员、组织、经费和工作上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以保证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监督和检查。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不

  会像财政、金融等部门那样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是通过合规性审查和微观的审计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审计是间接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审计通过对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和目标领域进行调查,并通过数据资料,分析得出一些趋势性和异常性的现象和问题,反馈给宏观调控部门以便于其对重要领域进行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所以,审计并不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和调控政策制定,而是通过反映和分析经济现象,为中央的宏观调控传递相关信息,处于一种独立面间接的地位。(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三、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一)信息反馈,方便政策制定在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由于国民经济正在处于转型时期且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完整,难免会出现政策制定方向偏差或政策执行贯彻不够彻底的情况。审计机关因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限,因此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经济活动进行日常和专项的审计,获取一手的财务信息,并真实完整地提取能够反映出宏观调控执行效率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对于执行效果不够良好的政策,中央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审计资料,获取准确的依据,分析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查明原因,以在政策的具体方面进行调整或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审计不仅可以提高政策本身的执行效率,还能通过分析市场表现,找出调控政策的优势和缺陷,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及时纠正和改善缺陷,以为宏观调控部门进行下一轮的政

  策制定提供指引和目标,更好地推动政策制定和完善。;;(二)加强经济管理,保证政策执行国家经济的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上的调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其中难免会产生政策和现实不相适应的状况,例如政策实施效果差,执行能力不强和调整方向偏差等,则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审计可以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来,审计可以迅速有效地挖掘出国家经济管理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的调查找出原因,帮助政策更加接地气地落实到实际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中。二来,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对相关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可以保证各个部门按照章程和方针办事,避免出现大幅影响国民收支、外汇平衡和财政收支的违规行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能相互靠拢,经济调控政策运行更加顺畅。;;(三)维护市场秩序,减少贪腐现象;;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制度也有待完善,在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经济调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短视性的特点,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寻租行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党风和经济秩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来约束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国家审计可以通过监督职能的发挥,约束社会公权力,严厉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国家的各项财产和资源,整顿风气,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公开政府开支,加强社会监督,将权力关在笼子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约束市场中企业的行为,使得企业严格按照法规和准则进行财务活动,减少行贿和偷税漏税的现象,把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上来,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规章制度和绩效考

  核规范,帮助企业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转变。因此,审计可以有效的维护市场秩序,减少寻租现象,兴利除弊,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四、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改进审计工作,加大其产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此初步形成。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等方面,将审计监督所具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深化以及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利益格局和各种经济关系,随之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也相继暴露出审计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1、审计独立性不强。政府在财政上受托于国家权力机关、最终受托于人民的财政关系,并没有通过监督模式来反映出来,外部监督效力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没有公开政府行为。在这一形势下就使各级人大和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经济活动无法及时、完整地掌握,很难进行有效监督。2、不全面的审计内容。从近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尽管我国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仍将审计内容局限于传统审计领域,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政财务收支范畴的真实合法检查依旧是审计目标,没有超出该范畴。近年来,审计工作也发生内容方面的变化,把绩效问题也列入其中,但是绩效审计并没有被当作是独立的一项审计类型。3、审计形式单一,审计效应滞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是我国审计基本形式,而这些仍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对经济活动每个环节的监督,并给予一定的制约。还要对决策环节加以重视,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仅靠事后审计根本无法挽回其产生的损失。4、产生的审计效果不明显,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高。我国在加大力度做好审计查处工作,但是对所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纠正率很低。所以,还大量存在着审计难执行现象,审计成果也没有较高的利用程度。

  5、审计人员缺少较强的宏观意识。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站位不够高,缺乏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五、下一步审计在宏观调控工作中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经济调控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进步,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要提升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手段,用更加科学和国际化的眼光来指导审计工作。要想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调控,审计工作必须在以下几点得到加强:;;1、加强信息工作,捕捉事关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可靠信息。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要熟知宏观经济知识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要牢记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坚持公正、客观的反馈信息。同时,逐步考虑从国家审计监督领域的全范围考虑,系统性的进行筛选、综合和分析,为宏观调控行为提供多方位的参考依据。;;2、提高监督层次,构建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效益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审计监督应继续强调有利于财政、货币、产业等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宏观调控行为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客观评价各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效益,在保证合法性的基础上促进效益性。3、优化审计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由于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还要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为此,必须加快国家审计队伍的培养,为国家审计工作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4、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寻求理论指导上的突破。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利器,为此,我国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参照国际先进理论观点,改良现有的审计理论,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解决审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5、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算化的普及和支付手段的革新,审计必须与时俱进,摸索出更加先进可行的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发现国民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问题,分析其原因,使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篇四:审计经济监督论

  从审计法到各专业经济监督管理法律再到各部门规章条例等我国经济监督方面的法规多而杂且专业的国家审计监督部门难以做到通晓各专业监督的行业规定和政策界限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做出重大的审计结论和处理时一定要向专业监督管理部门咨询以界定合理的界限统一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以避免处理不当或者标准不统一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审计经济监督形式分析

  1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情况、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做出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我国的经济监督具有多样性,除审计监督之外,还主要包括财政、金融证券、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信贷等各专业经济监督形式。两者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和其他各专业经济监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形成我国国家治理经济监督的子系统。从监督的范围上来讲,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不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被审计对象相对比较广泛,对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事项均可进行综合监督。而财政、税务、金融证券、工商行政管理、信贷等专业经济监督可对国家审计涉及不到的细枝末节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以及行业规定,从而弥补国家审计监督的不足。(二)从监督的层次来看:审计监督更是一种独立的、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对各专业经济监督具有再监督的作用。而国家审计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重大投资项目等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三)从监督的目标来看: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审计只是一种会计检查活动,继而不断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论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具有预防、揭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露和抵御三大职能,能够保证国家财产物资以及宝贵的人力、物力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而以财政、税务、金融证券等为代表的专业经济监督也不断发挥着经济监督子系统的作用,二者各谋其职、各司其政,共同维护国家治理大系统下经济监督子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2我国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经济监督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与财政、金融证券、税务等专业经济监督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但自成立以来,国家监督也与各专业经济监督存在着不够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整体观念,职责权限不明确首先,由于我国审计领导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审计监督受到多方面的干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每个经济监督部门或多或少会受到监督范围和业务活动的限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大多都着眼于专业本身,缺少系统科学的计划和约束。比如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可能同时对某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就会出现重复监督的问题,导致分工不清、侧重点不明确。(二)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由于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上级领导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所以常常造成每个部门为了本部门、本地方的利益,执行业务发生交叉的时候往往缺少沟通和协调,甚至以各自部门规章规定为理由封锁各自的信息和资料,对经济活动的系统监督和管理不配合、不协调,不利于各经济监督部门的合力,阻碍了我国经济监督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三)未能彻底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首先,国家审计的性质和地位就决定了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审计监督的重点应该是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的再监督,通过这种再监督促使各专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业经济监管部门强化其专业监督职能,而不能利用其综合性去干预专业监管机构的基层监督,甚至忽视其再监督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国家审计是单向审计,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未能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国家审计和各专业经济监督形式缺乏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制约关系。

  3我国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的协调——以金融审计为例从职能作用的发挥来讲,当各专业经济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时,国家审计的职责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国家审计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监控着我国经济部门的有序运行,而各专业经济监督作为子系统,在微观的层面监控各业务领域的发展。国家审计宏观职能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各专业经济监督的职责更分明,整个监督框架和结构更合理。同时,在国家治理层面考虑,国家审计监督和各专业经济的职能和作用也有部分的融合,他们的宏观目标一致,监督手段大同小异,只在具体的业务目标和业务执行上存在差别,这种交集的存在使得国家审计和专业经济监督存在融合协调的空间,以金融监督为例,它与国家审计的融合便形成了金融审计。金融审计是相对于传统的政府金融审计而言的,它增加了审计的主体和客体,形成了大金融观的概念。由于我国传统的政府金融审计业务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单单凭借政府审计本身,无法使金融审计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免疫系统”。因此,需要将民间金融审计和金融内部审计包括进来,形成大金融观的金融审计。金融审计的业务范围将演变为既审计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关,又监督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既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又揭示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内部、中介机构、国家审计部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实现金融健康发展的目标。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4加强国家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在国家治理实务中的协调要加强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经济监督的协调,减少工作中的矛盾,促进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提高经济监督的整体效力。(一)在政策上相互咨询,厘清政策和法规界限。从《审计法》到各专业经济监督管理法律再到各部门规章条例等,我国经济监督方面的法规多而杂,且专业的国家审计监督部门难以做到通晓各专业监督的行业规定和政策界限,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做出重大的审计结论和处理时,一定要向专业监督管理部门咨询,以界定合理的界限,统一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以避免处理不当或者标准不统一。(二)发挥各自主力优势,必要时采取各经济监督部门联合审计、协同办案。在涉及一些重大的违规违纪行为案件时,为搞清状况、抓住线索,有必要采取各执法检察监督部门联合办案,尤其是在分析研究、汇报执行的环节。对于一些跨部门、跨行业带有明显综合性的案件时,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与各监督形式的协调。(三)明确各自分工,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确保监督不重不漏。对于一些带有较强行业性、综合性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高层次的监督和再监督作用。对于一些跨行业或跨监管部门、职责范围有交叉的事件的监督,要做好责任归属,做到不重不漏,防止一些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被争相检查,而对问题棘手的企事业单位踢皮球的现象。(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我国经济监督子系统的有效执行带来法律上的保障,也使国家审计与各专业监督部门的协调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当此“免疫系统”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时能迅速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严格查处,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和补救措施,做到权责一致,提高经济监督的威慑力和法律保障,从而对各项经济事务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

  国家安全、捍卫国家权益、维护人民利益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1]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8(5).[2]谭劲松,宋顺林.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012(2).

篇五:审计经济监督论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要想更好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就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宏观经济形势.从本质上理解,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为集中决策机制.由于政府集中决策机制存在决策参考的信息不完备、评价政策效益的机制不完善两方面的缺陷,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可能演变成标准意义上的不恰当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开展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脚步的袭来,做好宏观经济调控是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它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指标的控制来渗透至微观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整体的开展和变革.

  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优化的同时,国家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主体地位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国家审计可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信息提供者和政策效益的监督者.国家审计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路径则也集中在这两方面.针对目前政府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时面临深度和广度上的缺乏,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加强审计创新,开展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益审计,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以促进政府审计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

  但是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如何?主要的作用又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在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开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缺陷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根底.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同市场机制一样,人们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机制运行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个人逐利行为.如果机制的架构适宜,那么通过这一机制架构会有助于将分散的个人逐利行为导向全民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政府决策的机理制定出的一个最优化的政府机制模型.

  二、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审计作为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审计的特点是权威性、独立性、公正性,这三大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经济监督地位、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以及间接调控地位.宏观经济调控以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根本目标.

  〔一〕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

  审计在整个宏观调控中处于高层次的监督地位,竖家宏观调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局部.审计竖家授权委托的,并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及其他审计和会计法规对国家部门和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通过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对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和单位在多个关键时段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管控.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监督和管控,保证中观层面的各个经济主体都按照相关财经法规依法办事,推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方针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如此,国家和法律赋予审计以权威性,因此审计不仅有权监督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对财政、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等专门机构进行再监督.审计通过监督主要的职能部门,从源

  1/5

  头把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整顿市场秩序,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国家机关和政府层面的正常标准执行.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固有弊病,比方市场的逐利性浪费了资源,并且产生了不均的资源配置,环境污染加剧等一些问题.此外,因市场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由此也逐渐暴露出弊病,给经济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审计监管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表达出综合性监管的特点,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无法替代的.总的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工作的监督地位非常高,它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审计监督涉及的方面较广,实现的是全方位监督.既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包含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专业性监督,通过科学标准的管理,有效推动了宏观经济健康开展.鉴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缺少审计监督或是存在审计监督不力的情况,就无法全方位落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形势下,就很难获取到真实的执行信息.

  〔二〕独立的间接地位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是处于间接调控地位的.在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调控;另一个是间接调控.与财政、金融、方案等部门不同,审计主要是运用经济监督职分析和处理微观审计,而不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管理,由此作出审计结论,在此根底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审计作为调控的中介,能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宏观调控.在利用审计间接调控时可以将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一起应用其中,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开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而且审计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必须是单独设置的,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的专职机构.审计在人员、组织、经费和工作上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以保证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监督和检查.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不会像财政、金融等部门那样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是通过合规性审查和微观的审计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审计是间接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审计通过对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和目标领域进行调查,并通过数据资料,分析得出一些趋势性和异常性的现象和问题,反响给宏观调控部门以便于其对重要领域进行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所以,审计并不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和调控政策制定,而是通过反映和分析经济现象,为中央的宏观调控传递相关信息,处于一种独立面间接的地位.

篇六:审计经济监督论

  PPP项目经济监督体系初探r——以审计监督为例

  郑江飞;尹贻林;李冉

  【期刊名称】《建筑经济》

  【年(卷),期】2018(039)006

  【摘要】从审计监督角度,分析PPP模式下公共建设项目审计监督面临的审计结构不完善、审计范围不具体、审计重点不明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符合我国现阶段PPP实操特点的审计监督工作路径及内容,并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厘清审计重难点,为保障PPP项目各参与方权益、规范有序推进PPP项目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郑江飞;尹贻林;李冉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

  【相关文献】

  1.棚改PPP项目地方立法初探——以河南省L县为例[J],谢瀚鹏2.PPP项目物有所值及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法律初探——以广东省中山市PPP项目为例[J],谭杜君;徐梅桂3.PPP项目国家审计监督探索[J],戴永胜4.重新认识审计监督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的地位[J],雷振海5.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和审计监督的关系[J],包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审计经济监督论

  控制一词只是比较符合财务合规审计的职能但却把审计的建设性排除在外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早已不是单纯拿着尺子看被审计对象是否按既定标准执行了有关职责而是发挥着为宏观管理服务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能控制一词并不能涵盖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简析关于审计本质论的几种观点

  作者:刘珂多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11期

  【摘要】审计本质也就是审计所固有的、决定审计其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英国汤姆·李和戴维·弗林特教授将审计的本质和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中的第一基本要素。我国蔡春教授不仅将其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中的第一要素,而且认为审计本质的研究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决定着审计理论结构的发展方向。审计本质对于回答“为什么要审计”、“审计是什么”和“审计能干什么”三个基本审计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审计本质审计本质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理论界对审计本质仍缺乏统一认识。总结国内外对审计本质的认识,袁小勇(2010)认为主要有七种观点:“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信号传递论”、“保险论”、“经济控制论”、“免疫系统论”。徐政旦等(2011)主编的《审计研究前沿(第二版)》提出,从审计方法、审计职能角度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从审计作用角度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代理论”、“信息论;”、“保险论”、“行为论”;结合审计的方法、职能和作用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受托责任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经济鉴证论”。人们对审计本质的研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的。以下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四种观点进行分析。一、查账论在美国,“查账论”的绝对统治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70年代;而在英国,“查账论”影响之深直至20世纪80年代。著名审计学家罗伯特·H.蒙哥马利在其《蒙氏审计学》第一版中提到早期的审计是“簿记员审计”。据他测算,当时“整个审计过程3/4的时间是花在合计和过账上”。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TheCommitteeonTerminology)在《会计名词公告第1号》中定义:审计是一种检查,其旨在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公司和其他实体向公众和有关方面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一致性表述意见。1961年,审计理论研究先河者的罗伯特·莫茨教授和候赛因·夏拉夫博士在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osophyofAuditing》)一书中认为:审计是对财务资料的检查,其旨在判断财务资料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业务与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直到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说明书第1号》(SAS.NO.1)对审计之定义仍未跳出查账论的圈子,即认为:独立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的目的是对其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之变动情况表示意见。197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审计是指由原负责编制账表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账册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查账论”见账不见人、见钱物不见行为,是早期的物本审计观,也是典型的物本审计观,已不适应现审计实践的发展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方法过程论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其出版的被誉为审计理论发展之第二座里程碑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简称《ASOBAC》)中对审计做了新的阐述,将审计视为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认为审计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信息传递、增加经济信息价值的作用。“方法过程论”至今在西方审计理论界还有较强大的生命力。但方法过程论只侧重于论述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说明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它所认为审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物的性质没有改变,也属物本审计观,没有揭示审计的本质属性。三、经济监督论作为对“查账论”的否定和对“方法过程论”的扬弃,我国审计理论界提出了“经济监督论”这一命题,即认为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监督。它体现了我国审计学界独特的见解。1989年初,中国审计学会在贵州安顺市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就此问题取得了较多的一致意见,提出了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但“经济监督论”无法将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区别开来,因而并未揭示审计本身所有的根本属性;经济监督论不能涵盖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等新兴审计类型职能的拓展要求;经济监督论监督的是经济活动中物化的方面,没有触及人及其行为,没有分析人对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没有揭示审计的本质。四、经济控制论《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1971)第一节中指出:“审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控制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控制系统的目的是要及早地揭露背离公认标准、违反原则和法令制度及违背资源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原则的现象,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尽可能及早采取改正措施,使当事人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重蹈覆辙,至少也要使今后更难发生。”英国著名审计学家戴维·弗林特教授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蔡春教授在其著作《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指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的各项内容,并把行为责任分为保全责任、守法遵纪责任、控制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七大类。经济控制论在经济监督论的基础上把审计的职能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蔡春教授对审计确保的行为责任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但控制一词不能涵盖审计的固有职能,按《新华词典》对控制的解释:“掌握、支配、使之不超出一定范围”,或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控制一词只是比较符合财务合规审计的职能,但却把审计的建设性排除在外,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早已不是单纯拿着尺子看被审计对象是否按既定标准执行了有关职责,而是发挥着为宏观管理服务、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能,控制一词并不能涵盖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经济控制论也没有提及人及行为对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没有揭示审计的本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推荐访问:审计经济监督论 审计 监督 经济
上一篇:动物科学的认识13篇
下一篇: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培训实施方案5篇

Copyright @ 2010 - 2024 言曲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言曲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02143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