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2023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3-30 11:55:32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分数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2023年)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们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课件)教师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所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这是10个小朋友,当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还可以说是一群小朋友,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一米长的绳子、一张纸、六块饼干、12个小方块……(课件)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

  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从历史角度,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还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了将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后一幅图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发,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分这一个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两个实例,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引入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时,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层深入地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数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等活动来理解分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将对学生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1、情境导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创设了两个情景来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从历史的角度,先创设了古人在测量石头长度,发现剩下的不足一段,说明分数从那时就产生了。我给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小朋友*分一个物体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分这一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通过测量与分数两个实际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直观操作来举例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将一个物体*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新知识的生

  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将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出示了一组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出它们的1/4。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将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这种以旧知作基础,从实例引入,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感知材料。

  教学中,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将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将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将它*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举一些将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通过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数例子,并说明含义。接下来教学将“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具体来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单位“1”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很自然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说明什么叫分数?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对单位“1”、“*均分”,分子分母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

  3、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 “做一做”设计有两层意义,既是对前面刚学习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我结合这道题,引导学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含义。教学分数单位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

  练习第1题两道填空题通过具体实际来巩固对分数概念、分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的3题都是借助直观开展练习,巩固分数概念。第2题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第3、4题是将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最后的小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构数学概念,并能自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没能很好处理预设学生成问题等,请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

  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分析、比较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难点:理解解法二,即为把单位“1”的量看作100%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说教学准备:

  相关复习题及视频展示台。

  说设计思路:

  1、主线: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探讨解法归纳总结巩固应用

  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互化例1、模拟解答例1关键句子的专项练习

  由中心句说单位“1“的量及例2合作交流重点探讨第二种以突破难点

  数量关系。解法(单位“1”的量对比练习

  复习题为100%)

  改变问题练习

  完成作业提高练习

  2、呈现方式:

  问题探讨归纳应用生活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0.2、0.15、化成百分数。

  2、填空:

  (1)三好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这句中的单位“1”的量是()

  数量关系式是()÷()=。

  (2)火车的速度比小汽车快,这句把()作为单位“1”的量,数量关系是()÷()=,也可以写成[()—()]÷()=,根据乘法分配律即:()÷()—()÷()=,即()÷()—1=。

  3、做复习题。(口答)

  [复习题1帮助学生回忆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复习2帮助学生回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促进学生向百分数应用题的学习迁移,为发展学生模拟思维能力作了铺垫。其中后半部分的设计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复习3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新授:

  1、例1

  (1)将复习题3中的问题改为“三好学生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由教师总结:用三好学生人数除以六年级人数,再把结果化成百分数。

  [例1难度小,学生已会的不要讲,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共同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模拟、归纳等方面的能力。]

  (2)完成第97页的练一练1。

  2、出示例2

  (1)读题,弄清题意;

  (2)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先画什么?为什么?找单位“1”的量及对应的数量。

  原计划造林

  16公顷

  实际造林

  20公顷实际比计划多的

  (3)结合线段图,从问题出发,求实际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怎样想?

  (主要由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解分数应用题的思维规律和分析思路,从抓关键句子入手加以分析,独立解答。)

  (4)还可以怎样列式?(难点)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法,可以根据复习题2的第2题,加以类比,找出理论依据:乘法分配律。

  学生看书,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

  (实际造林的公顷数—计划造林的公顷数)÷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实际造林的公顷数÷计划造林的公顷数—计划造林的公顷数÷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实际造林的公顷数÷计划造林的公顷数—100%(1)

  看书第97页,说明为什么可以把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00%来列式?

  [这一部分是这节课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在复习题作铺垫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合作交流,丰富学习的经验和策略,使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达到共识,从而突破难点。]

  3、将例2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1)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这道题,并说出分析思考的过程。

  (2)比较观察: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因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结果也不相同。这里培养了学生比较的能力。)

  [1可以检测学生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2通过比较,讨论合作得出解这一类型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

  4、完成第97页的练一练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8页的对比练习。(说思考过程)

  2、完成第98页第3题。

  板演,说出思考过程,分析对比,说出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反思,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于百分数应用题,你还想学哪些知识?

  五、完成作业:

  第98页2、4

  六、你能正确地解答下面的题目吗?

  1、姜堰市某小学改造办公楼,实际投资18万元,比原计划节约投资2万元,节约投资百分之几?

  2、搜集你身边的数据,编一道反映实际情况的百分数应用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将所学知识加以内化,同时通过编题,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1)

——分数的意义教学说课稿3篇

分数的意义教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

  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根据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5、教学准备:每小组一张圆形纸片,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6个正方体,8个苹果图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分数的意义教学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单位1”、和“分数单位”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而它们又在学习分数的知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理解分数的意义上。而教学难点则应放在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单位1的概念。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我的设想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本课具体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首先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分数的一些知识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课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5/7 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 ,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我的设想是通过小结,既能对整个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结,又能让学生产生后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我是这样小结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教学说课稿3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单位“1”和分数单位是本节课两个重要的新概念,是理解分数意义的核心。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理解分数、学习分数运算和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所以必须切实理解。

  如何在40分钟时间里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建构分数的概念?“1”的扩展是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支点,我从“1”入手,以1/4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难点,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建构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就是学习的领袖”。具体设计如下:

  一、巧设情境孕育核心

  孩子们从热闹的课间回到课堂需要一个动力系统兴奋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有效的情境”无疑是最好的助燃剂。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现在开始将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征途,为此课始我在黑板上大大写下一“1”,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哪些事物可以用“1”来表示?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了,单个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这是我们以前都知道的,“我们68个同学可以用1来表示吗?”“能”、“不能”在学生的争论中学生渐渐明确“我们68个同学组成了一个整体——五(1)班,可以用1来表示,不仅如此,上课到场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也可以用1来表示”,此时教师适时介绍“当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休时我们通常用集合圈把这些物体圈起来,在数学中我们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都叫作单位1。”由此拓展学生对“1”的认识,为后面顺利建构分数的意义打下伏笔。

  二、先学后教以点带面

  1、有机整合学案导航

  本节内容是对三年级时建构的分数的一次扩充,教材大幅集中展示了三个知识点:分数的产生背景、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只有贴合学才是有效的。分数的意义同属概念教学,很多知识是不必花大气力去探究的,为此我结合教材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之前设计了一个“先学”的环节,先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学生茫然的,老师必须帮学生指明,针对本节课我设计了:“

  (1)分数是怎样产生?

  (2)请结合具体例子说出1/4的意义?(你有几种不同的表示方式?)

  (3)说一说什么叫分数?

  (4)什么叫分数单位?自己说一个分数并写出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这四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这4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帮助他们初次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开展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在学生间穿行,或指导或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看似随意,实在为后面有效地讲解收集信息。

  2、抓住本质凿深凿透

  分数的产生是一个了解性的知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了三幅图画帮助理解,同时呈现小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分数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受国热情和学习兴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你是怎样表示1/4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四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成8份,表示了其中的两份;有的把4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了其中的一个物体;有的把8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四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2个)……“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就是交流的魅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4颗、8颗、16颗、32颗、64颗、128颗……糖引导学生表示出1/4,“为什么都能表示出1/4?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通过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至此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已由感性迈向了理性的门坎儿。然后再次呈现人体中的分数和班级中的分数引导学生在说一说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活动中强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仅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还可以表示其中的若干份,最后抽象出“什么叫分数?”帮助学生建构分数的概念。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展示交流、相机点拨是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核心环节,教师顺应学生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引导提升,化“灌输”为“对话”,变“说教”为“点化”,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导为辅”。

  三、游戏展示升华理解

  训练是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节课的展示环节设计了两个“摸一摸、猜一猜”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单位1与每份所表示的物体个数及分数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题目少而精,且富挑战性和趣味性,把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放在练习的首位,摒弃了以往大量的题海战术的做法。

  总之,整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创境引入——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为基本模块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老师在重点处、关键处进行适当点拔、讲解,提升学生的思维,真正把老师从繁复的课堂讲解中*出来,把学生推向课堂前沿,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让质疑、争辩、补充、修正充盈其中,让分数概念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生成、建构。

  我们经常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其实,数学教学无需贪多求全、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核心,只要找准支点——数学知识的本质,简简单单就能撬动学生的思维!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2)

——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3篇

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例题说一说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件展示,回顾旧知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说出对分数的了解。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说一说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入手,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均分,并尝试说说各个分数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先通过说一说一步步的揭示分数的意义。

  (2)练习结合具体实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认数的9分之1。适当引导学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均分成9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2份,像这样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3)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数轴上表示各分数。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2

  一、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小节的资料。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之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简便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进取合作、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以及抽象概括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我需要对学生情景有清晰明了的把握,接下来我说下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已具备必须的独立思考本事,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索,本节课的教学资料较为抽象,对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所以教学中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忙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定义。

  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经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够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本事。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异常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我会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经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上课伊始,我会在大屏幕出示建筑工地工人测量石块长度的情境图,提问学生:用米尺测量时出现了不足1米的情景该如何计量呢?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想到用分数表示;之后我会再次出示生活情境图,提问学生: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人分到几个?如果是1个,每人又能分到几个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出12,在日常测量、分物或者计算时,经常出现不是整数的情景,所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意义。经过生活情境的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感受和体验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是随着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四分之一

  利用对分数的认识,请学生自我用教具表示出14,然后向全班汇报,第一个小组把一块蛋糕分成4份,取了一份表示出14,第二个小组用一张纸片对折的形式也得到了14,第三小组用纸条对折分的方式表示出了14,教师会再次提问学生除了一个物体之外能否利用一些物体来表示呢?大屏幕中出示一把香蕉和一盘面包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向全班汇报,学生同样得出14,由此教师比较两种不一样探究引导得出结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都能够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整体数学里用自然数1来表示,是一个量化的表示方法,板书中强调1加引号。

  活动二:掌握分数单位

  请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中做一做,教师再带领学生做逐一探究,一堆糖*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堆糖的几分之几,学生直接回答出12;如果*均分成3份,2份用分数表示为三分之二,*均分成4份,3份就是这堆糖的四分之三,最终一个问题全班同学直接回答*均分成6份,5份是这堆糖的六分之五。学生结合分数的认识以及单位“1”的理解,教师直接给出分数单位定义,提问学生“你能说出上头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请学生代表回答。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经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趁着学生学习的热情,拿出课本上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比一比谁做的好做的快。随后,我会和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经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本事。

  4、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提问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的主要资料: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意义。经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5、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作业我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题,第一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第二题是让学生根据分数,给图形涂色;这两道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综合题,这个题目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单位“1”的知识;最终是提高题,到达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3)

——《真分数和假分数》小学数学说课稿3篇

《真分数和假分数》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节课包含两道例题,分别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图形,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在这基础上,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是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分类、举例、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感悟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

  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

  五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都存在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点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首先是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其次是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无从下手。

  三、说教法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我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探索。课前让学生先学:通过读、思、悟、做、疑,即研读教材,认真思考,感悟新知,尝试实践应用,深入分析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通过交流汇报收获,讨论解决自学中问题,而后全班汇报,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实践证明,把课堂学和教的主动权给学生,课堂是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沿着理解、掌握、熟练地过程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怎样用画图来表示?”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有在给分数分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说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自始自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的相互交织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进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说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创境激疑(4-6分钟)

  1.听成语,说分数,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

  3.复习“分数单位”。

  4.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可能有些疑惑,生活中的商品有真有假,怎么分数也有真有假呢?你们想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好吗?

  【设计思路:通过分数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知分数的意义,我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互动解疑(13-15分钟)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信息窗,让学生分别涂色表示出下面各分数,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单位“1”。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2)比较信息窗中2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情境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信息窗,指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出下图各分数。下面这几个你还能解决吗?(提示:把谁当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尝试回答!

  (2)联系图例想一想:这些分数有些什么特征?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5/5=1,10/5和11/5都大于1)

  (3)像5/5、10/5、11/5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设计思路: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部分:启思导疑(3-4分钟)

  我会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了吗?下面我们进行“创造真假分数”比赛,老师任选两组同学,看哪组同学说的又快又好。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三个不同的真分数和三个不同的假分数!先写出来,再和同桌读一读。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读给大家听?谁还想给大家说说?

  生:1/23/46/55/58/7(答案灵活)

  师:谁能给大家举几个等于1的假分数?你来说!(强调:分子分母

  相等的分数是特殊的假分数。)

  师:大家不但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会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厉害!

  【设计思路:在学生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进一步加深印理解。】

  第四部分:实践运用(10-12分钟)

  1.“瞧我的”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3.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4.按要求做题。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三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第五部分:总结评价(2-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设计思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带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因此开课伊始,我让学生通成语游戏,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通过成语游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说出学过的分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数进行自主探究画图涂色表示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图涂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复习分数的意义。

  其次,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数在5/5表示10/5、12/5上,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涂色的过程,在说这个分数5/5或10/5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说这个分数的时候就是在教学假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会说这个分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在通过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导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以及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分数进行比较,并在交流汇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汇报,提升了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练习反馈来说,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掌握不错,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这节课的目标。

  (四)说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策略

  重难点突破设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绘图、交流汇报,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素材,用分画图的形式数表示出各分数的意义,比较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构建概念。已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五)说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与使用

  教学课件一套,教学投影仪,教学用A4纸条,课件的选择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理由:本次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二个部分:课题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及假分数的特征,大于1或小于1的情况、这样设计是为了让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比较直观的呈现和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和

  假分数

  像5/5、10/5、11/5这样的分数都是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和假分数》小学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单元第二段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在三年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先是教学分数的意义、熟悉分数单位;然后以对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熟悉真分数和假分数,拓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熟悉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难点: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说学情: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

  [学生都爱听故事,这样能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教学例2。

  (二)教学例2:

  1、怎么在圆中涂色来表示它们?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4。

  5、分母是4的分数还有吗?

  6、我们应该怎样涂色表示5/4?

  (1)只用一个圆(单位“1”)表示,够不够?

  (2)一个单位“1”不够,那怎么办?

  (3)5/4怎么理解?5/4里有几个1/4?

  [你们能把5/4表示出来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学例3:

  (1)电脑依次出示例3的图形和分数。

  (2)让学生说说怎么涂色,看谁说得最好。

  (3)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都是什么?

  (4)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1/5?

  (5)表示10个1/5用了几个圆?表示13个1/5用了几个圆?

  [用比赛的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指导分类,揭示概念:

  (1)观察、比较大屏幕上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①同桌讨论分类方法。

  ②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汇报分类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互评。

  (3)揭示概念:

  ①把它们分为哪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指名概括、全班齐读。

  ③如何判定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4)练习:师生操练。

  [安排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概括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内容安排合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5、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1)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真分数和图,看看真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2)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通过观察大屏幕上的假分数和图,看看假分数与1的大小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数形结合可以让学生很明了的发现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问: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写出分母是5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在小组里交流。

  3、在( )里填上“>”“<”或“=”

  3/8( )11/8 12/12( )1

  5/7( )4/7 12/13( )10/13

  ①学生填写。

  ②师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用真分数或假分数说一句话?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课外作业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真分数和假分数》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节课包含两道例题,分别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图形,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在这基础上,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是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分类、举例、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感悟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

  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

  五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都存在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点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首先是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其次是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无从下手。

  三、说教法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我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探索。课前让学生先学:通过读、思、悟、做、疑,即研读教材,认真思考,感悟新知,尝试实践应用,深入分析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通过交流汇报收获,讨论解决自学中问题,而后全班汇报,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实践证明,把课堂学和教的主动权给学生,课堂是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沿着理解、掌握、熟练地过程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怎样用画图来表示?”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有在给分数分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说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自始自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的相互交织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进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说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创境激疑(4-6分钟)

  1.听成语,说分数,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

  3.复习“分数单位”。

  4.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可能有些疑惑,生活中的商品有真有假,怎么分数也有真有假呢?你们想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好吗?

  【设计思路:通过分数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知分数的意义,我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互动解疑(13-15分钟)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信息窗,让学生分别涂色表示出下面各分数,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单位“1”。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2)比较信息窗中2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情境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信息窗,指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出下图各分数。下面这几个你还能解决吗?(提示:把谁当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尝试回答!

  (2)联系图例想一想:这些分数有些什么特征?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5/5=1,10/5和11/5都大于1)

  (3)像5/5、10/5、11/5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设计思路: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部分:启思导疑(3-4分钟)

  我会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了吗?下面我们进行“创造真假分数”比赛,老师任选两组同学,看哪组同学说的又快又好。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三个不同的真分数和三个不同的假分数!先写出来,再和同桌读一读。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读给大家听?谁还想给大家说说?

  生:1/23/46/55/58/7(答案灵活)

  师:谁能给大家举几个等于1的假分数?你来说!(强调:分子分母

  相等的分数是特殊的假分数。)

  师:大家不但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会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厉害!

  【设计思路:在学生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进一步加深印理解。】

  第四部分:实践运用(10-12分钟)

  1.“瞧我的”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3.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4.按要求做题。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三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第五部分:总结评价(2-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设计思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带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因此开课伊始,我让学生通成语游戏,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通过成语游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说出学过的分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数进行自主探究画图涂色表示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图涂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复习分数的意义。

  其次,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数在5/5表示10/5、12/5上,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涂色的过程,在说这个分数5/5或10/5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说这个分数的时候就是在教学假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会说这个分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在通过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导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以及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分数进行比较,并在交流汇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汇报,提升了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练习反馈来说,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掌握不错,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这节课的目标。

  (四)说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策略

  重难点突破设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绘图、交流汇报,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素材,用分画图的形式数表示出各分数的意义,比较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构建概念。已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五)说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与使用

  教学课件一套,教学投影仪,教学用A4纸条,课件的选择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理由:本次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二个部分:课题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及假分数的特征,大于1或小于1的情况、这样设计是为了让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比较直观的呈现和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和

  假分数

  像5/5、10/5、11/5这样的分数都是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4)

——数学说课稿10篇

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

  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分类统计".《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之后教材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场景图,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和参加两项比赛的动物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教材这样安排,使学生看到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安排学生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张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

  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分类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教师用和学生用统计表1份,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的素材,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仔细观察、大胆的猜测、主动的交流,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对统计表的比较,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统计下的多样性,尝试着根据统计表给出建议,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入手,激发孩子喜好运动的天性,再引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统计表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提问: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并说说要填些什么,对应哪个问题。

  (意图:让学生仔细看这两者表格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同时也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

  2、学生自主填表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图: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填表的情况,并说说是如何统计数据的。

  4、组织比较

  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意图: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续性,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需要去正确分类整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三层: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本环节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

  我延续了例题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习题后,让学生先补充完成第1题的第二张统计表的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降低练习难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2题便彻底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表,然后说说是按怎样的分类进行统计的;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延续例题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进一步体验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现在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好吗?

  【设计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身边的调查统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感受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价值,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层:回顾总结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再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

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估算

  2、编写6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6的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堂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

  师:谁知道怎么填?(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会填吗?(生:会)

  师:那么现在来填一填P73页。(检查播放课件)

  2、对口令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对口令(听好要求:女生说前面,男生对后面。)(出示课件)

  师: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再交换进行一次)

  3、找朋友

  师:智慧老人对我们很满意,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看谁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3题做在书上。(点名学生说一说)

  4、想一想,算一算

  师:智慧老人,夸你们今天真爱动脑筋,他还想考考你们,来看看是什么题目呢?(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4题

  5、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师:智慧老人说,你们太棒了,还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什么题目!

  师:提示:不仅要会算,而且要巧算。(移动方格的方法来算)。

  6、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了不起,他要奖给我们童话书,每本书6元钱,12本书多少钱?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乘法算式怎么列?12×6=?(元)

  师:怎么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6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数学说课稿4

  一、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数学说课稿5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㈠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略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加法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㈢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㈣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㈤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㈥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记忆加法法则;

  2、实践:足球赛记分动笔动手;

  3、能力:加法运算能力

  ㈦教学准备:课件或章前足球赛图

  ㈧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孕育新知

  活动一:观摩足球赛: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3)(2)=5.①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②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输2球,全场赢球,也就是

  (3)(-2)=1;③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④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⑤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

  上半场打*,下半场也打*,全场仍是*局,也就是

  00=0.⑥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二:现在我们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2~3分钟,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三:

  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2)(-4)(-7);

  (3)(4)(-7);(4)(9)(-4);

  (5)(4)(-4);(6)(9)(-2);

  (7)(-9)(2);(8)(-9)0;

  (9)0(2);(10)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活动四:教学22页例1、例2(详见课本)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活动五:练习:23页1.2

  四、归纳小结,升华新知

  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了哪些知识?并交流。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回归实践,再用新知

  作业:31页:课外作业选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

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三、五两个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杭州游玩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动物”和“过山车”等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示的小朋友们被售票员阿姨拦在“动物园”门口,针对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员阿姨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时所设计的第二个过渡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带着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动物园,遇到买门票付钱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53位小朋友,门票要8元一张,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53×8的算式,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又根据小朋友进动物园时着急的心切,结合课件的情境,对学生讲到: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队伍的前面,怎么办呢?瞧,售票员阿姨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对小朋友说:“你们不要急,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到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这时我设计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赛题:14×2、31×30、214×3(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四道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说出结果的比赛题:

  1个532个533个5310个53

  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个53和10个53合起来是几个53?

  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53写成乘法算式:53×13,这样,由复习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准备。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得到的53×13这个算式,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向学生提问:

  ①你会说一说53×13的意义吗?

  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积,再求53×10的积,最后把53×3和53×10的积相加。)我进行板书,在竖式中分三个竖式标明乘的箭头。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积

  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

  689

  然后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让学生进行算法的探讨。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用个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积是表示159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积表示53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1、尝试练习

  利用课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达第二站“未来世界”提出几个问题:

  ①、门票48元一张,要给我们班53位小朋友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钱?

  ②、进了“未来世界”后,我们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要付16元,你能帮忙算一算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钱吗?

  ③、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们开开心心中结束了,我们现在要乘车回家了,可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感谢呢?(付车费)那谁能帮老师算算;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车费,我们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给司机师傅表示感谢呢?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巩固练习

  出示小马虎做题:

  52677557

  ×43×13×29×36

  156201675302

  2086715151

  36469018251812

  小马虎做的这四道题中,前三小题错在对位上,第四道错在计算的进位上。这题主要启发学生不能当小马虎,不能犯小马虎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发下的纸上找出错的原因后订正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算法,明确算理,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懂得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3、加深练习: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会填吗?

  □84□

  ×7□×□7

  □□□1□

  3□□□□

  □□□6□□□□

  这里出示两道填数题,对练习稍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延伸练习:

  由杭州游玩结束,我向学生发问到:下次我们全校小朋友都要来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吗?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设计亮点:

  第一,教学设计围绕杭州游玩这一情境,并从中渗入买门票付钱等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学过程利用鲜明的、学生感性的(动物、过山车等)课件,具有动态生存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积

  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

  689

  板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半独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这样不仅美观、简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思维能力。

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行线的判定方法”和“*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行”或由“*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行线判定方法及*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行线的判定方法”和“*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行线判定方法及*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行线的判定方法”和“*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变式应用→反馈拓展→小结→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五、教后反思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学习。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等式,教材首先从数量大小之分说起,这是人们熟知的客观事实。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给出的不等式2+3>1+3,a+b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关系,要研究不相等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这就是不等式。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数学思维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质疑

  说教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元宵佳节,在燃放各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米/秒,人离开的速度为4米/秒,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不等式的定义,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多媒体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问题4、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它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意义,再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教师示范

  2.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三.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

  1.下列数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5的和小于7(4)a与2的差大于-7

  (5)a的4倍大于8(6)a的一半小于3

  3.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设计意图:巩固对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归纳总结

  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第134页1,2,3

  2.课外作业:第134页5———13。

  六.板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前面以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立体图形的形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照片或画面中的物体,以二维空间的画面来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标:

  1、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创设现实的情境,通过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地参与想象、推理、判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教学中我在注重教法选择同时也以课件、实物来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运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自学方法,借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依靠学生的空间想象、合理推理等思维来透视二维的画面从而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而在*时学生对于观察相应的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比较缺乏,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少,没有什么东西可说,因而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课前我利用学校校园自身的教学资源带学生在校园内转了一圈,让他们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从而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古诗引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引入设计时,我用《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引入,让学生背背这首古诗,想想古诗与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切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同时在数学课上背古诗也能很快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1、对于书上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小狗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节日礼物,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可能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换成了学生动手操作,将不同高度的东西放在书桌上,然后在不同的高度进行观察,可以坐在地上,也可以蹲着看,,可以坐着看,还站起来看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都从亲身的体验中感觉到了从高低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总结并板书。把书中的主题图改成练习,这样学生就能从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电脑出示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远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你发现有什么变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站得远,看到的东西多,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东西少,范围小,但是清楚。近大远小。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接着不作较多的教师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闪烁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在操场由远到近拍摄到的四幅照片,让学生进行判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断,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相机板书)整个教学过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从情感与知识两方面总结,引导学生从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说说收获,对总结作了提升。

  五、板书设计:(电脑出示)

  观察物体

  低桌子上的物体少

  观察点高桌子上的物体多

  远物体小范围大

  近物体大范围窄

  (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5)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3篇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课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3、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5/7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等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及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先来回顾旧知。

  在集体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动手画一画,写一写,选一选,涂一涂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理解单位“1”,感悟分数意义。

  教学中,一开始,由故事引入“*均分”“分数”两个概念,提出“生活中这样的分数有许多,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清分数的产生。

  接下来,让学生用学具在折、画表示一个分数的实际操作中回忆、复习已有的知识,让每个学生多种方法创造分数。让学生上台展示成果,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然后老师反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分数呢,学生再次自学课本,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小组交流,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再次体现“做数学”的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先得出一个完整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然后针对某些疑点、难点展开研究,逐步建立完整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有序思维能力。

  第二个环节,认识分数单位,加深分数意义。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感受分数单位的特点后,先总结再自学课本,从而掌握分数单位。

  第三个环节:生活应用,巩固分数意义。

  练习设计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如:达标练习中的“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而且也注意到了练习的梯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这个练习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分数的意义,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如:“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选分数涂色”,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选分数,涂色表示分数,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个物体的*均分跨越到多个物体的*均分。让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展示。

  整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的过程中全面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本节课设计的这些开放性练习题,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个环节的提升,是逆向思维的练习。

  同样的一个同学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猜测单位“1”是多少,在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6)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老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老师出示课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5/73/8”为例,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何?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老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从历史角度,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还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了将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后一幅图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发,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分这一个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两个实例,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引入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时,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层深入地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数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等活动来理解分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将对学生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1、情境导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创设了两个情景来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从历史的角度,先创设了古人在测量石头长度,发现剩下的不足一段,说明分数从那时就产生了。我给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小朋友*分一个物体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分这一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通过测量与分数两个实际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直观操作来举例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将一个物体*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新知识的生

  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将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出示了一组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出它们的1/4。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将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这种以旧知作基础,从实例引入,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感知材料。

  教学中,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将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将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将它*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举一些将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通过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数例子,并说明含义。接下来教学将“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具体来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单位“1”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很自然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说明什么叫分数?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对单位“1”、“*均分”,分子分母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

  3、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做一做”设计有两层意义,既是对前面刚学习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我结合这道题,引导学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含义。教学分数单位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

  练习第1题两道填空题通过具体实际来巩固对分数概念、分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的3题都是借助直观开展练习,巩固分数概念。第2题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第3、4题是将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最后的小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构数学概念,并能自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没能很好处理预设学生成问题等,请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7)

——五年级数学《分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分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法,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自探提示,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1引导学生自学分数的意义,并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自探提示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分数也有单位,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让学生总结出什么叫分数单位。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学完本节课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本节课。

  六、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理解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理解的分数。(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全班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把一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设疑自探,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课件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以上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思考题,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8)

——五年级数学分数意义说课稿3篇

五年级数学分数意义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法,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自探提示,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1引导学生自学分数的意义,并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4。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自探提示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分数也有单位,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让学生总结出什么叫分数单位。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学完本节课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本节课。

  六、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理解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几?2份呢?3份呢?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理解的分数。(课件)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全班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把一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设疑自探,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课件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以上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思考题,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数学分数意义说课稿2

  一、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五年级数学分数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设计,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

  2、使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思维规律,五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理解单位“1”存在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设想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用这些学具将他们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数,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各项活动的安排中,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复习引入

  由学生说分数,分子、分母及写这个分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能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活动为主,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题目的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拓展、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道习题,通过多样化的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4、5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就是展现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9)

——小学数学说课稿的

小学数学说课稿的1

  【说设计思念】

  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并感知*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够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2)教学难点:*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4.教具、学具准备:

  的风车,各种*面图形,固体胶、剪刀、纸

  【教法学法】

  我主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首先,我将风车作为礼物呈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趁机问:你知道这个风车是怎么做的吗?借此引出正方形、长方形,并说明本节课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把这些图形拼一拼,引入课题《圆形的拼组》。

  2.创造性地运用电教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电教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会拼组一些简单的图形。

  3.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一节课的收获、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4.拼图大赛,课后延伸

  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实践创新活动的拼图大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图案拼在纸上,让学生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教学,是有用的数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活泼的数学——数学与活动相结合;是生动的数学——数学与电教资源相结合;是亲切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智慧的数学——数学与创造相结合。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扩展10)

——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

观察物体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数学新世纪多媒体课件一套,寓言故事光盘一盒,数码相片几张,一辆玩具小汽车,几个布娃娃,四把茶壶.

  学具有:每个小组一辆玩具小汽车,布娃娃,一个有柄茶杯。可选带不易摔坏的茶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5分钟)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15分钟)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10分钟)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1)情境一:猜猜她是谁?(图片导入:背面-侧面-正面)

  ①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她是谁?

  ②师:“小朋友,我们刚才从那几个方向来观察的?

  (设想: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我就从“猜”字入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的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二是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作了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

  (2)情境二: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活动结束后,我又从“趣”字入手,用光盘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孩子都很爱听故事。下面,老师就为你们讲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盲人摸象’,也叫‘瞎子摸象’,请看大屏幕”。(光盘演示)。

  ……

  学生看完故事后,在欢乐中,我提出问题:

  “他们都说对了吗?”

  “他们都摸了摸,为什么还说不对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小结:“盲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入新课“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想: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情境之中。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物体要全面,为学习新知引路。)

  2、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准备让学生6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先让学生坐在自己座位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各自说说看到的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推磨式的交换座位观察,再说说和第一次看到的是否一样。每次观察的结果都要在小组里交流,可以边指边说。这样,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会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深入。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一个情境:

  淘气和笑笑周末准备去动物园参观,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小汽车,让学生说出淘气和笑笑分别看到的是哪幅图。

  接着,我启发学生:“同学们,刚才从前、后、左右两边观察小汽车,淘气现在还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请同学们也站起来看一看你桌面上的小汽车,说说你看到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诱导学生:“那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呢?”

  因为学生已具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的知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还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然后我让学生依次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看到的汽车是什么样子。

  教学过程到此,我会适时提出以下问题:⑴你每次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汽车形状一样吗?为什么?⑵你现在知道小汽车是什么样子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估计学生都能说出观察的感受)。接着,我会提出:“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有了大量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学生一定会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到此,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地诱导下,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探索出观察物体的方法,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3、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我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能力,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的教学活动:我出示布娃娃等物体,并不停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不变,所观察的物体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会所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第二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一题我创设情境:淘气和笑笑一起来到动物园的熊猫馆,他们看到熊猫可爱极了,于是他们就给熊猫拍照,大家来看看哪一张相片是淘气拍的,哪一张相片是笑笑拍的?

  第三层的教学活动:根据书上的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辨认物体。

  ⑴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参观完熊猫馆,接着又来到新地方,大家想不想知道?请看大屏幕:(屏幕出示一头大象的尾巴)你们猜猜看。

  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面与具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为这究竟是一头大象、一匹河马、还是一头犀牛而争论不休。在他们热烈的争论声中,我提出问题: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意见不太一致,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吗?”

  学生沉默一会儿之后,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再看看这只动物其他的特征”“那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然后我就逐次出现鼻子、象腿、象牙、耳朵,让学生观察。

  学生最后一致认为是大象。

  ⑵同学们,淘气和笑笑在大象馆看见了小猫和猴子也在观察大象,你们来看看小猫和猴子各看到什么。

  最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部分”。也可能会说:“不能只看一点”。或者说:“要从不同的位置看。”

  此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教学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设想: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欲望最能得到满足。基于这一点,我准备进行两个层次的游戏。

  ⑴第一层次:根据13页的第三题“看一看、说一说”。我创设以下情境:淘气和笑笑从动物园回来,淘气邀请笑笑到他家做客,茶几上摆着一把茶壶,(电脑演示主题图)

  我先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并把自己看到的形状说出来。再让学生边判断边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杯子变换位置来观察,简单地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画不完可回家继续完成)

  (设想: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又能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到此,整个活动过程基本结束,为了使每位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通过本节的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准备做如下延伸:让学生回家与家长自选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自己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新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满含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接着,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观察不同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同,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同”。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推荐访问:分数 意义 数学 《分数意义》数学说课稿3篇 《分数的意义》数学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上一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
下一篇:《剥豆》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

Copyright @ 2010 - 2024 言曲文档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言曲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0214328号-1